惠州信息化“十一五”发展目标
惠州信息化“十一五”发展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着建设广东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的总目标,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龙头,形成政府信息化、社会服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村和山区信息化全面推进的局面,信息化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并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建设和完善较为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构造人人受益的网络环境。
——加快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使各部门、各领域的“信息孤岛”能够“联岛成陆”,全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提高,信息要素开始成为显著的生产要素。
——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充分应用,城市运行管理流程初步实现集成、优化。建成普及全市的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的电子政务系统,实现95%以上的市直政府部门对外办公业务的网上服务,各部门面向企业和公众的主要审批业务均可在网上办理,提供“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政府核心业务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信息化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广大群众普遍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网络化生活方式逐步普及;石化产业与信息化有机结合,信息化为石化产业提供高质量的配套服务;企业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作用明显,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产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和山区信息化取得较大进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继续增强。软件业与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向信息产品制造研发基地转变,构建起与粤东地区、“泛珠三角”和东南亚关联互补的信息技术与设备制造、软件和信息内容服务的产业链条。
——加强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政策措施、标准化、信息安全体系和人才队伍。
到2010年,力争达到:
(1)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 (76)
(2)信息基础设施
——敷设光缆总长度 (4800芯公里主干光纤)
(3)互联网络应用情况
——家庭上网率 (29.85户/百人)
——规模以上企业上网率 (75%)
——政府服务上网率 (95%)
(4)信息经济发展情况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 (27%)
——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市GDP比重 (8%)
(5)居民信息消费情况
——每百人拥有电话机(含移动电话)数 (260部左右)
——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电脑拥有率 (88台左右)
——数字电视用户比例 (应达到有线电视用户数的90%以上)
——人均通信信息消费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13%)
第三章 惠州信息化建设内容
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惠州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应惠州建设成为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的要求,加强规划,规范竞争,鼓励多元投资和集约化建设,加快建设技术领先、容量充足、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初步成为国内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之一。
(一)加强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根据“新帐不欠、老账逐年还”的原则推进信息架空线入地,中心城区按“分段、同步、有补偿”办法重点解决已有信息架空线的入地。以联合共建、资源互换、招投标和租用等多种方式合理调整与建设通信基站和管道,研究制定集约化基础设施、景观评价标准等配套管理措施。
(二)整合无线电频率资源。整合800M数字集群、无线寻呼、GPS差分定位等频率资源,回收部分利用率不高的已分配频率,以运营商为主体构建各类覆盖全市的无线电公共平台。新增用频单位依托公共平台实现运营,现有用频单位按计划逐步转移到相应的公共平台。
(三)增强普遍接入和业务融合功能。建设用于城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数字集群通信专用网络,至2010年,形成3万用户容量。继续实施公用电话亭的标准化更新工程,逐步推广公共多媒体终端。对中心城区新建住宅和郊区新建高档住宅实现宽带普遍接入,对中高档商务楼、三星级以上宾馆、重要公共场所逐步实现无线局域网络覆盖,增强网络互联互通和网间结算能力。
(四)加强信息安全基础体系建设。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重点建设公钥基础设施、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和灾难备份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监控体系、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体系,建设和完善我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城市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
(五)大力推进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重点建成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信息基础数据库,基本形成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基础地理数据库和数字化遥感数据库建设为重点,大力完善惠州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
二.加快信息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惠州市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重点发展家用视听、汽车电子、移动通信和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产业,以嵌入式软件为导向的软件业,以内容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加大招商引资、扩大出口和信息技术创新的力度。今后5年,信息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左右;到2010年,信息产业的总产值和营业收入达到2020亿元,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2000亿元,软件业20亿元,出口90亿美元,预计实现增加值500亿元左右。
(一)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信息产业技术的研究要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下一代网络、数字电视、数字音视频、新型显示器件、新型电子元件器产品和汽车电子等领域研究与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确保惠州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信息产业布局。在惠城区和惠阳区,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由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业为主转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在博罗、惠东和龙门等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主动承接资金和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业等的区域性转移,搞活当地经济,提高人口就业,促进全市经济的协调、梯级发展。在西南部建设电子产品出口加工制造产业带,包括以惠城区的惠台、松山、陈江、水口、小金、沥林等,博罗县的石湾、园洲、龙溪等,大亚湾响水河,惠阳区的永湖、三和等,培育独具特色的电子专业镇和出口加工区,形成惠州市电子产品出口加工制造产业带。
(二)优化信息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数字电视接收机、新一代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数字音视频、3C融合产品、手机配套元件、新型显示器件、3G、NGN、高速路由交换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创出信息产业“惠州制造”的品牌。
(三)大力扶持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电信、广播电视、金融、电子信息制造、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医药化工、汽车、财税、旅游、交通、电力、烟草、公安和社保等行业应用软件和应用平台。大力扶持通信类和信息家电类嵌入式软件。重点推进电子出版、信息咨询服务、网络游戏、数据调查、互联网内容服务等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三.扎实推进电子政务
惠州市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以人为本,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政府的行政水平为目的,以实现政务信息、行政业务和公共服务畅通为核心,以抓整合、促共享、推应用为重点,有效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行政效率和监管能力以及政府的应急处理能力。
(一)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在运行中逐步完善。重点建设电子政府“一站式”服务工程,实现各类审批事项的“一站式”网上办理服务。
(二)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继续大力推进全市各级部门电子政务建设,重点建设城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实现原有的公安、消防、急救、交通、三防、卫生等应急响应系统与城市应急指挥系统连接,建立一个高效、灵敏、快速的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一站式”行政审批系统,实现政府部门所有审批事项通过网上办理。通过整合政府各部门信息资源,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数据交换平台。建设继续完善惠州市政法信息网、统计决策系统、生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等系统建设。启动环保综合信息系统、金土工程、智能交通、电子监察系统等项目建设。
(三)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组织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建设规划,设计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启动政府数据交换中心项目建设。
(四)建立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要组织建立惠州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逐步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建立电子政务信任体系,推动关键性安全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建立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和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
(五)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逐步制定电子政务建设所需的标准和规范。要优先制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标准,加快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标准实施机制。
四.全面推进社会服务信息化
社会服务信息化坚持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整合服务资源,以便民利民为目的构建服务体系,不断拓展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应用,鼓励广大群众使用智能卡,提高市民生活的满意率。重点建设任务包括:
(一)大力推及公共服务信息化。以“惠州e城”为基础,实施社区服务信息化工程,建成连接市、县(区)、街道(镇)、社区(居委会/村)的全市四级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支撑体系,普及推广信息化社区,推动家庭信息化、个人信息化。启动市民“一卡通”等便民信息服务工程建设。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多个层面推动数字电视,以广播电视网为平台,打造惠州数字家庭。
(二)建设石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石化产业与信息化有机结合,信息化为石化产业提供高质量的配套服务,营造支持石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服务环境,推动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石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内容主要包括石化产业园区电子政务信息管理平台、石化产业招商引资平台、石化产业园区企业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
(三)以民为本,构筑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1)初步建成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劳动保障信息网。(2)实施包括劳动就业与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工程。(3)建立全市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和专业化的信息资源库,以信息化手段实现就业与失业救助服务、社会保险金的发放与偿付。(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劳动保障业务流程,整合、改造社会保险系统和劳动力市场系统。
(四)加快文化事业的信息化。加快推进档案、图书、文献、文物、音像资料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开发和应用,建设数字档案馆、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和数字音像资料馆。加大信息技术对广播、影视、戏剧、出版等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开发多媒体、网络化的内容产品。
(五)大力推动教育、环保、公共卫生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和企业服务信息化。完善全市基础教育专网的建设;加快全市普通高中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工程,构建全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较完善的网络;在2007年完成初中及中心小学实验室“新装备”建设工程,并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充实和完善学校常规教学装备,加强实验室和图书馆(室)建设;规划和建设全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装备多媒体教学平台;加强教育软件开发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推广和完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一套比较先进、完善、实用的环保信息系统,包括:以网上办公、移动办公为出发点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涵盖环保系统各部门,数据共享、平台统一、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实时、准确的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安全、可靠的核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覆盖范围广,及时、完整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应对突发污染事故的环境污染信息预警发布系统。
继续完善公共卫生监管信息网络,建成支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信息系统,以及支持传染病预防和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系统。探索建立数字化医疗信息专家系统,拓展社区健康档案应用功能,建立社区健康保健服务系统。
大力推进市区视频联动系统的建设,部设摄像头在市区重要道路卡口、路口、社会治安重点地带、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单位、三防、公交车辆、污染源等地方,将现场的图像实时传回控制中心,形成全市联动的图像应急处理公共平台。
大力推进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建成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信息服务体系,启动视听产品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嵌入式软件与关键技术研发平台、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
五.大力支持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制定促进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建立健全信息资源产业相关的管理办法,加大对信息资源产业的扶持和监管力度。推动以信息内容创新为核心的知识型数字内容服务业发展,包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数字图书馆和出版、数字广播电视内容、互联网宽带内容、数字传媒、咨询、征信、网络游戏业。
(一)开发利用内容信息资源。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明确相关部门和地区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制定标准规范,完善信息共享制度。对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允许加工利用的政务信息资源,应鼓励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利用。明确信息采集工作的分工,加强协作,避免重复,降低成本,减轻社会负担。引导和鼓励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开发信息资源,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鼓励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发展数字化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
(二)推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基于网络服务业的行业分工体系,建立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服务和市场营销等在内的行业分工体系,指导、协调相关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推动网络服务业的发展。
(三)推进数字学习产业的发展。开展数字学习的教育教改实验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形成数字化校园智能教学系统系列产品。积极推进网络教学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推进高校网络图书馆的建设。积极推进网络工具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积极推进网上教学管理和课程服务。
(四)推进数字电视内容产业的发展。通过数字技术改造,继续增强传统的广电内容产业,配合省“数字家庭”计划,大力推进增值服务。培育数字电视内容制作企业,挖掘新数字电视增值服务点,推进数字电视内容产业发展,包括与数字电视相关的内容产业、服务产业、技术产业和制造产业的发展。
六.加快发展农村和山区信息化
大力抓好村级信息采集、发布点的建设,全面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解决农村和山区信息滞后的状况。
(一)建立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信息服务体系。市、县级信息服务中心,负责本地信息资源库建设,为镇级信息服务站、村级信息服务点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各镇级信息服务站,负责采集本地信息,为建立区域特色资源库提供全面、真实、高效的信息来源,向本镇企业、农户提供现场信息服务。村级信息服务点,负责向广大农民提供信息代理收集、发布、咨询、定制等服务。
(二)推进网络进村、信息到户。在“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网络资源,使80%的山区镇都配备计算机和网络终端设备,并与县级信息服务中心以及互联网相连。各镇负责抓好村级信息采集、发布点的建设,村级信息发布点可充分利用电话、电视、电子触摸屏、信息机、报刊或信息发布专栏等现代或传统方式,实现信息进村入户。
(三)大力开发农村和山区信息资源,建立农村信息化培训体系。市负责建设各种大型科技、农业、市场等专业数据库,建立农村和山区信息门户网站。各县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和共享制度,负责组织本地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要加强信息化知识培训工作,全市各县、镇要按市的统一要求制定培训计划,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培训,建立农村信息化培训体系。
(四)组织开发各类特色应用。启动对“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模式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开发相应的应用服务平台。开展乡镇工业的信息技术服务试点,组织开发信息技术服务应用和电子交易平台,为园区/专业镇内的企业与山区外的商家建立网上电子贸易服务。配合先进性教育,将农村和山区信息化应用扩展到农村基层管理、农村党群教育等领域,支持政务公开信息化建设。
七.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企业信息化以引导、协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推进先进管理理念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促进嵌入式软件和芯片在家电、电子信息、汽车等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提高消费产品的附加值。继续实施惠州市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促进制造业应用软件开发。建立企业信息化培训基地,加大对企业的信息化培训力度。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建设面向不同行业的专业技术服务中心,研制推广CAD、CAM、CAE等共性技术。培育专业信息服务机构,提供涵盖咨询、建设、监理与评估等环节的信息交流与咨询服务。在大中型企业中普及企业信息化改造与应用的外包服务模式,基本形成专业化、商业化、规范化的企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根据不同类型和行业特点,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分类指导。
(一)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大企业、企业集团的企业信息化工作,使其起示范作用。建立惠州电子信息企业和产品数据库、产品和技术配套信息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率先构建和完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合作的区内产业配套体系。
(二)电器机械业。应用CAD、CAM等技术,提高设计、生产加工能力,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利用嵌入式软件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开发和应用虚拟制造技术和并行工程技术。
建立电器机械产品制造协作网,在行业中推广FMS、CIMS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加工、配套能力。
(三)石油化工业。依托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着力打造华南地区石化信息中心;在石油化工行业全面推广实施CIMS工程和先进控制技术(APC),实现集散控制系统(DCS)或现场总线控制(FCS)。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建设产品销售网络系统,推进物资采购供应和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建设石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四)纺织服装业。推广使用纺织专用CAD/CAM,包括服装系统、印花分色制版系统、织物组织系统、针织系统及染色配色系统,加强CAD系统的集成开发。开发应用服装集成自动化系统、纺织新产品设计开发及创新设计系统。加快纺织信息网、服装信息化的建设,开展电子商务的应用。
(五)食品饮料业。结合生产工艺的改造,改进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用设备和计算机控制装置、专用仪表和传感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应用MIS/ERP等系统加强采购、库存、物料、销售等业务流程的管理,降低库存,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六)建筑材料业。推广CAD、CAM技术,提高模具设计能力和加工精度,应用新型自动化生产设备。以建筑材料专业网为切入点,选择陶瓷、塑料、铝型材等建筑材料产品为对象,开展建筑材料行业的电子商务活动。
(七)医药工业。利用计算机辅助测试和分析技术,提高药品,特别是中成药有效成分的分析水平,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发展医药行业综合信息网,建设药品采购网,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
(八)流通业。在流通企业推广以应用条型码、RFID、商品分类编码为主的数据标准化技术,以税控机、电子收款机、前台交易数据管理为主的商品销售信息化管理技术,以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仓储管理自动化为主的现代配送技术。加快专业化流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逐步推广电子商务应用。
(九)旅游业。建立旅游产业信息交易和宣传展示平台,逐步发展成为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各要素预订系统的信息服务中心,与国际同类服务系统接轨,把旅游电子商务推向深入。
八. 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一)加强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营造公平、公正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改善电子商务法制环境。营造公平、公正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市场监管,规范在线交易行为,维护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秩序。积极参与国际电子商务的技术合作,推动市场融合。推进我市电子商务的全面普及和应用,加快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我市企业的经济竞争力。
(二)建立健全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数字证书认证服务机构,发展和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密和认证技术,规范密钥证书认证分支机构的管理;推进电子支付体系建设,建立安全、快捷、方便的在线支付平台,完善在线支付资金清算管理;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权威、公正的信用服务机构和在线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三)推进电子商务重点应用。重点推进高新技术、金融、物流等支柱产业和电子交易的优势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扶持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全面推进电子报税、电子报关、网上证券、网上购物和智能卡应用,推动移动商城、手机认证、手机支付和面向个人消费的电子商务应用,促进电子商务融入社会和市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