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服务热线: 400-610-7333

[小型机 服务器]嘉兴市电子政务“十一五”建设规划 2007-03-13 09:57  作者或来源:unknow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政府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根据国家、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建设“数字嘉兴”的战略要求,为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持续稳步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基础平台、安全保障、应用支撑和服务渠道,是实现整个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多任务协同和业务整合的基础。

  1、网络平台。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由电子政务外网和电子政务内网构成,是推行电子政务必要的全局性和公共性基础设施。按照省有关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要求和技术规范,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部署,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政务外网覆盖市、县(市、区)、镇(乡、街道)三级政务部门,并延伸到条件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及农村(社区),满足各级政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内网,以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以及决策的需要。各部门已建的业务系统和网络,除特殊要求外,逐步迁移到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由市信息中心负责日常技术维护和管理。

  2、安全体系。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体系是保障电子政务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必要的全局性和公共性基础设施。安全体系包括物理安全、传输安全、应用安全、病毒防御和数据安全。以密码技术为基础,构建嘉兴市安全支撑平台,为各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信息保护、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安全服务,为电子政务安全、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通过数据加密、数据异地灾备、数据灾难恢复建设数据安全体系。

  3、应用支撑平台。建立应用支撑平台,为各业务系统提供统一、可信的呼叫控制、应用整合、媒体控制和资源管理等应用支撑服务,如用户管理、注册与权限控制、工作流控制和消息流控制,并以用户为中心提供即时通信和即时交互等基本网络业务服务,为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应用整合和业务协同提供重要保障。

  4、信息交换平台和数据中心。建立统一的政务信息交换中心,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支撑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并为政务信息资源利用和再开发提供基础。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在保持各业务系统相对独立的前提下,促进各业务系统之间有效协同,从整体上提高政务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业务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整合成本与风险。

  建立我市电子政务数据存储、备份中心,集中存储、备份各类业务数据,提供统一的安全保障和数据容灾措施,对数据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共享共用。

  5、政府GIS应用公共平台。在1:5001:2000的测绘数据基础上,整合国土、规划、建设、公安、交通、农业、林业、矿产、水利、旅游等部门的空间地理数据,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经济、人口、企业、土地、规划、环境、交通、旅游等城市公共信息查询数据库,同时建设网上电子地图,搭建政府GIS应用公共平台,为用户提供权威、时效的位置、空间信息服务。充分发挥GIS在城市规划、灾害处理、旅游导航、环境检测、智能交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形成“数字嘉兴”的空间数据框架。

  6、门户网站。继续深化和拓展“中国•嘉兴”门户网站的服务内容,重点开展“一站式”门户网站建设。门户网站建设向综合性、集成性和开放性发展,为使用者提供统一的服务入口,同时具备开放型的搜索引擎。

  门户网站应立足应用、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信息公开、网上互动、网上办事等为重点,进一步扩充完善门户网站的功能和内容,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信息和服务为一体,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各级门户网站和部门子网站建设,统一网站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实现市主网站对子网站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上载,集中管理网站用户和硬件设备,实现主网站与子网站信息的深度整合。结合电子政务外网改造,将各部门的网站硬件设备统一托管在政府数据中心,建立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减少网站建设的重复投入。

  (二)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按标准在各政府部门开展业务过程中采集建立,并依据国家制定的目录和交互体系逐步健全的电子政务基础数据库,为政务公开、业务协调、辅助决策、公共服务等提供信息支持。

  1、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共享。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基础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指标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明确界定各部门的信息采集和更新权责,对信息进行采集和及时更新,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建立信息公开和共享制度,制定信息共享标准和规范,引入市场机制开拓信息增值服务,促进信息公开和共享。

  2、基础信息资源。按照“一数一源、共建共用”的原则,结合相关部门的业务活动,建立嘉兴市电子政务基础数据资源库。

  依托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以宏观经济数据库为龙头建立统计数据库;依托公安、劳动、民政、计生等部门的业务数据形成人口信息数据库;通过工商、国税、地税、国资、人行、财政、技监、经贸、公安、环保、食品药监、卫生、海关、商检、统计等部门数据协同和信息交换,建立法人单位数据库和企业信用数据库;由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环保、水利、交通等部门对GIS开发和利用形成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通过市数字档案馆项目的建设建立政府档案信息库;同时由相关部门建立法规文件信息库、政府机关和部门重要业务信息数据库。

(三)内部管理应用系统

  内部管理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包括协同办公、决策辅助、财政集中核算与支付、人事管理、行政监察、审计等核心业务与跨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1、内部工作门户改造。在“嘉兴市党政信息专网”的基础上,以服务于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宣传信息化为目标,围绕业务支撑、信息共享、互动交流三大功能,提供公务员身份认证和协同办公统一入口;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和业务系统服务及其检索、导航服务;整合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促进内部信息共享,开展内部互动交流;依托共享信息资源构建决策辅助支持系统。

  2、协同办公平台。以统一的公文交换平台和协作办公平台为基础,实现公文及各类审批业务流转的电子化、自动化;建立内部通讯、信息发布平台,增进交流及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符合档案归档管理规范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按档案管理标准建立文档管理平台,实现文件管理的电子化、自动化;建立行政事务管理平台,全面集中管理人员、工作计划、会议、资产等综合业务。

  3、财政集中支付和集中核算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单点登录、集中授权、单点录入和统一数据库实现公共财政预算、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资产管理、农业税收、基建财务、外债管理和办公平台等软件的一体化。以所有财政收支全部进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本模式,以预算指标、用款计划和采购定单为预算执行的主要控制机制,详细记录每个用款单位每一笔财政资金收支的流程,实现财政收支全过程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4、联网审计系统。在“金审工程”一期的基础上,实现联网审计,加快二期工程建设步伐。建立审计办公和作业数据库群,在全市审计系统内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审计业务信息的数据共享;开发审计管理和审计实施业务应用系统,最终实现“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新模式,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网络化电子审计,加强对财政财务收支经常性审计监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合理。

  5、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按照上级要求与工作需要,建立完善标准统一、内容适时、流程规范的人才资源库、公务员数据库、军转干部数据库、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库、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数据库等各类信息资源库。基于信息资源库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全面支持人员任用、人员培训、人员调配、薪资福利管理、人员考核,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水平。

  6、电子监察。以网上审批和网上招投标系统的电子监察为试点,开展网上电子监察。对行政审批、招投标、行政效能等实行全程网上电子监察,自动、实时地采集每个行政许可事项办理和招投标过程的详细信息,使监察机关即时、同步、全面地监察行政审批事项办理和招投标工作的实施过程,并构建预警纠错、绩效评估等网上监察功能。

  (四)公共服务与应用系统

  在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优先支持财政、税务、海关、工商、公安、环保、水利、食品药品安监、质监、教育等重要部门的关键业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的同时,重点推进各业务间的协同和资源共享。整合已建和部署的相关部门应用系统,以数据流为中心,通过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实现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促进纵向系统内、横向部门间及跨地区协同业务的开展,发挥各应用系统的综合效益,提高政府对综合事务的处理能力。

  1、金农工程。加快农村电子政务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使政府服务延伸至农村基层。建立市、县(区)、镇(乡)、村四级电子政务系统,实现网上办公、电子邮件、公文流转和政务公开。开展公共信息事务系统业务,使就业、民政、合保、卫生、计生等公共服务延伸到行政村。整合农经、城市大学、科技、科学、文化、教育、卫生、计生、气象、水利、环保等部门的宣传教育资源,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文化教育和政策宣传,提高农民的文化和农业技术水平。

  以电话、短信和数字电视等多种通信服务渠道,为农民提供农业咨询、市场信息和政务信息等服务。

  整合农业信息网、嘉兴农网和“农民信箱”等网站的农业市场资源,结合网上审批、企业监管和农产品监管等服务,实现网上办照和对农资、农产品的市场监管;提供品牌查询,发布特色旅游信息;搭建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扩大农产品市场。

  利用遥测遥感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GIS系统。利用测绘和国土资源部门的基础信息,逐步建立包含土地资源、基本农田、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水利设施、气象资料、土壤环境、地力状况、农民承包地管理等内容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抓好耕地和湿地保护监管系统、突发性病虫灾害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2、社区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按照建设和谐社区要求,积极推进社区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面向城乡公众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多样化需求,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民政事务、卫生保健、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居住人口管理、行政事务等各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根据街道和社区的实际工作需要,建立以房产管理为基础的家庭和实际居住人口数据库,以台账管理为基础的社区服务综合管理系统,提高社区服务效率和水平。

  3、网上审批系统、招投标系统。以“一网式”建设模式进行网上审批系统二期建设。依据行政许可法,梳理、规范、精简、优化行政审批业务流程,深度建设行政审批业务系统,构建网络化公共服务体系,真正实现网上审批服务,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一网式”服务,并将服务范围逐步延伸到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从整体上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结合电子政务外网改造实现和各县(市、区)联网,实现网上申报、受理和审批,网上审批信息查询,逐步实现前台受理和后台审批的无缝流转。

  建立网上招投标服务平台。开发网上招投标综合服务系统,逐步实现网上招投标、电子评标、电子竞标与相关信息发布、受理和查询,建立省、市、县三级专家库并实现专家电子抽取和通知,促进整个招投标过程透明化,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诚信”的原则,预防招投标过程中腐败行为的发生。

  4、公共事务信息系统。依据嘉政办发[2003]160号文件中“嘉兴市公共事务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基本完成嘉兴市公共事务信息系统的建设。

  在公共事务信息系统一期建设的基础上,改造和建设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人口计生信息系统、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数据交换平台功能扩大应用面。结合电子政务网络改造,公共事务信息系统整体迁移至政务外网,并将服务结点延伸至社区和村。

  继续推动市民一卡通工程建设。在拓展“市民卡B卡”应用的基础上,逐步推出“市民卡A卡”,使居民凭市民卡就能在自己的工作区域、生活区域享受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就业指导、公共卫生等各类社会服务。

  5、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企业服务平台,依托法人信息资源库,利用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和电子印章等技术手段,统一企业服务入口。整合工商税务、技监、人行、经贸、安监、环保、食品药监、卫生、海关、商检、统计等部门的门户网站,扩大信息发布的范围,实行网上联合办证、网上联合年检、网上集中咨询、网上统一备案、网上集体认定、网上综合监管、网上统一信息发布,推进网上办事,提供“一站式”服务。

  依托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化手段,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监管平台,同时通过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反馈、信用提示、信用培植、信用披露等方式,对企业实施市场准入、存续、退出全过程的信用监管,建成嘉兴市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企业信用信息互通共享,为党委和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政府各部门协同监管企业行为提供依据,为社会各界查询企业信用信息提供服务。

  采用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建设模式,依托数字证书,建立安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网上交易签约平台,充分利用数字证书功能,促成商务交易网上行。

  6、嘉兴电子口岸。依托嘉兴港区位优势,由市政府统一部署和协调,与中国电子口岸实现统一标准、统一认证和统一品牌,按照浙江省电子口岸建设“减少通关环节、降低通关成本、提高通关效率”的要求,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依据《关于在进出口领域开展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试点的通知》(国信办[2003]6号)中的有关信息交换标准和《嘉兴口岸“大通关”建设实施意见》,将海关、外经贸、经贸、口岸办、检验检疫、边检、海事、港务、交通、工商、国税、外汇等部门的管理系统整合起来,建立嘉兴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协同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于一体,支持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执法监管部门之间,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电子信息交换,支持海运、空运、内陆运输及多式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电子信息交换,建设成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逐步发展并最终与国际接轨。

  7、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应急指挥系统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资源数据库、方法库和知识库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系统、信息表示系统为手段,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分析、处理、协调和管理控制等指挥功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依托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整合卫生、水利、环保、气象、地震、公安、消防、交通、工商、安监、通信、人防等相关职能部门各种应急资源、业务流程、信息资源、网络通信平台和应用系统使之协同工作。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建成软硬件结合的多部门、多业务的整体联动系统,对公共应急事件进行风险评估、监控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价,实现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统一调度指挥、高效协同应对。

  四、实施计划

  (一)实施步骤

  “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主要分两个阶段实施。

  1、第一阶段从2006年—2007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电子政务内外网改造,强化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启动重点信息资源库建设。以协同工作为重点,加强内部管理应用系统建设。以为自然人服务为重点应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

  2、第二阶段从2008年—2010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立电子政务统一安全支撑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重点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以企业服务和城乡建设为重点,深化政府服务应用。

  (二)重点项目

  1、第一阶段重点项目。金农工程一期、市民健康系统、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协同办公平台、联网审计、数字档案、电子政务外网、政府数据中心。具体见附1

  2、第二阶段重点项目。金农工程二期、统一招投标平台、企业联合年检系统、企业信用系统、嘉兴电子口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应用支撑平台、安全平台、政府GIS应用公共平台。具体见附2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实行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协调推进。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上下联动的综合协调机制。

  进一步强化对电子政务项目的管理。有关部门在进行电子政务投资时,要以本规划为主要依据,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凡由市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按照先规划后立项、先评估后建设的原则,由发展改革委对项目实施从立项到验收的全过程管理。建立效能评估体系,对待建项目进行评估,降低政府投资风险,保证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质量。

  (二)建立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建设必须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标准。标准体系包括网络构造规范、政务数据资源交换规范、安全体系规范、各类指标体系、运行管理规范、系统建设开发规范等内容,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

  (三)健全服务体系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涉及到各方面的应用,需要一支专业技术支撑队伍。加强各级各部门信息技术专业队伍建设,形成电子政务建设的骨干技术支持力量。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在网络和系统以及终端设备的维护等方面,大力推行服务外包。

  (四)完善投入机制

  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维护投入以财政性资金为主,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在充分保证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各类应用的开放、可靠安全和普遍服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拓宽筹资渠道,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运营,逐步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市场化。加强与IT企业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和谐发展。

  (五)加强人才建设

  高度重视电子政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开展人才需求调查,确定人才工作重点,编制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激励等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创建良好用人环境,在全市培养一大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政务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促进信息技术和政务业务的高度融合,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推动电子政务又好又快的发展。

服务热线:400-610-7333 | 邮箱:service@gpos.cn | 电话:8610-82564561/71 | 传真:8610-82564561-8025 | 京ICP备18017976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102号 Copyright © 2005-2024 Beijing Golden Point Outsourcing Servi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金支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