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信息化发展指数每年提高20个百分点,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要得到实质提升,主要信息化功能性指标值达到全国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平均水平,在全省率先构建起“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到规划期末,要建成满足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的,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的各类网络体系;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大大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和公益性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形成产业和市场雏形;全市拥有一批满足信息化建设要求的复合型与专业型人才,有人才培育、利用的有效机制;信息化体制、政策、法规、安全等基础环境指数良好。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市要依托通信营运商和广电等部门大力开展信息基础网络建设。要建设完善高速宽带城域网,加快用户宽带接入网建设,IPv6的推广应用取得一定突破,农村地区积极推进普遍服务,提高网络利用率。
“十一五”末,全市每万人城域出口带宽0.24G/万人,每百平方公里长途光缆长度总长达40万芯公里;其中,每百平方公里微波通信线路总长达7000波导公里,光缆覆盖贵阳市全境;广播电视传输网光缆线路总长达到5万公里,光缆覆盖贵阳市各区、县(市),覆盖率达100%。进一步完善基础信息网络,整合现有城域骨干传输网,到2010年,覆盖面积500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280万,带宽超过10TB。
2、信息技术应用与资源开发利用
完成“数字贵阳”基础工程“贵阳地理信息系统(GYGIS)”二期工程建设,“数字金阳”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核心工程全面建设完成。政务信息化完成“两网”、“四库”、12个应用系统建设,政务部门普遍推广应用办公自动化(OA)系统,政府门户网站及各个部门的互联网站成为政务公开的主要方式之一。企业信息化完成“1261”工程以及其他企业信息化专项规划部署的各项任务,农业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社会事业信息化和公众信息化完成主要基础性工程并在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取得实效。各区、市、县信息化指标完成值达到规划确定的目标值,年度信息化发展指数增长20个百分点,进入快速发展期。
到“十一五”末,全市家庭宽带接入比例达60%,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26台,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85部,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130部/百户,互联网用户数超过2300户/万人,上网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达到90%。
3、信息产业发展
到2010年,贵阳市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0 %左右。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销售收入250亿元,通讯业务收入77亿元,年均增长率20%;“十一五”末,我市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达到20%。
4、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中小学在校生拥有计算机数10台/百人,平均受教育10年。培养信息化复合型管理人员100名,信息化高层技术人员1000名。接受信息化应用知识培训的人员达到50万人。
5、环境建设
组织实施和制定的政策法规及标准覆盖信息化各要素的比率达到100%,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在网上实现率达85%以上。
第四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我市“十一五”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统筹协调、需求导向、创新开发、确保安全”为原则,主要任务一是强化全社会的信息意识,培育市场,扩大需求,发展壮大信息资源产业;二是着力开发和有效利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信息资源,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信息共享,增强公益性信息服务能力,拓宽服务范围;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化体系,推动我国信息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提升全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
1、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1.1实施《贵阳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
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贵阳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市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计划,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和出台的相关政策等20类政府信息主动向社会公开。市属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市档案馆、市图书馆、市文化馆以及贵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林城贵阳和“贵阳通”公众信息网等重点网站等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渠道。
1.2 加强政务信息共享
制定市属各部门和各区、市、县信息共享内容目录;建立信息共享责任制和考核监督制度;制定数据交换与存储、信息安全、数字证书等与信息共享相关的标准规范。
建设和完善公用基础数据库,通过整合各部门原有数据库资源,建立自然人(人口)、机构法人、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经济四个基础数据库,同时进行相关方面基础信息的共享试点,探索有效机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对土地、矿产、森林、水等基础性自然资源,由政府组织进行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
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
1.3加大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
市属各部门和区、市、县按照各自的工作重点,规划和实施各类业务数据库的开发利用。
开发利用宏观决策部门和经济、社会管理部门所需的重要信息资源。如:贵阳市地方法规数据库、城市应急资源库、城市综合应急系统专家库以及公安、卫生、水利、环保、城建、交通等各个部门的各类业务数据库。
金融、海关、税务、工商、国土等部门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提高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
以企业法人、公民等为信息主体,进行信用信息资源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对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数据库,经政府批准可引进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利用。资源权属部门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授权申请者使用相关政务信息资源,逐步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工作。
1.4 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与管理
制定政务信息资源采集与分级分类管理的办法;建立健全信息采集、登记、备案、保管、共享、发布、安全、保密等方面的标准和规章制度;各部门将政务信息资源逐步纳入资产管理工作中,按照资产管理的要求进行管理。
2、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和服务
2.1支持和鼓励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
在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宣传等领域设立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建立资金和信息资源投入保障机制,支持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项目。开发公众信息服务资源库,进行公益性信息服务试点。
制定政策,一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开发信息资源,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二是对著作权拥有人许可公益性信息机构利用其相关信息资源开展公益性服务给以支持。
由市信息化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科技、民政等相关部门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对农村、社会困难群体等对象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
2.2规范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工作
市政府制定公益性信息服务内容和机构认定标准和公益性信息服务行为规范,明晰公益性与商业性信息服务界限;物价部门对公益性信息服务定价依法进行管理。
3、信息资源市场建设和信息资源产业发展
3.1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化
制定信息市场管理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把信息资源市场作为我市信息产业的重要内容积极培育和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和信息消费与信息流通良好的市场环境。
市政府所属各部门和各区、市、县政府要制定通过市场采购的政务信息目录和办法,采用外包、政府采购等方式从市场获取高质量、低成本的信息商品和服务。
3.2 信息资源产业发展
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规划,统计部门进行信息资源产业的统计工作。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重点发展数字化产品,提供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
重点发展包括数据备份、市场调查等在内的现代信息咨询服务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等行业,逐步提高我市信息资源企业的规模和综合竞争力。
第三章 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第一节 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贵阳市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加强信息资源和技术的开发利用与推广,推进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信息化的进程;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第二节 加快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建成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居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的信息通信网络,进一步提升贵阳在全省“信息高速公路”的枢纽地位。继续完善和改造现有电信、广电网络,逐步实现“三网融合”。进一步推进贵阳高速宽带城域网的建设,建成支持多种业务及现有网络的核心网络,并实现各种宽带数据业务、语音业务、IPTV和交互式数字电视等多种业务的融合。继续扩大GSM、CDMA、小灵通等无线通信网络的交换容量和覆盖面,积极推进无线网络接入服务。重点建设和完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公共信息传输网、用户光纤接入网、多业务接入网和移动通信网的建设。
积极创造条件,在3G业务、个人智能终端、家庭网络以及在线游戏等方面广泛运用IPv6技术,使IPv6成为我市数据通信产业的一个技术亮点。
1、基础通信网络
建设以光纤传输为主体的,数字微波和卫星等无线通信为辅的全市数字传输网络,在现有G.652光缆和SDH技术的基础上,逐步采用G.655光缆和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ODXC(光交叉连接)技术,向全光传输网过渡。进一步提高城域网骨干网络的带宽和覆盖面积和覆盖人口,优化网络结构和配置,提高网络性能,加强网络的自愈保护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推进信息传输各部门的业务融合,促进“三网融合”。
加快建设完善的以光纤接入网为主,合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 进一步推广各种数字用户线等接入技术和无线接入技术,加快宽带接入网建设,使光纤点覆盖范围进一步缩小,提高市区和新建小区光纤接入覆盖率;全面推进对已有光纤社区、乡镇和重点行政村的宽带接入网建设进程。
加强建设全市公众电话网,在持续稳定发展POTs(传统电信业务)的同时,积极推进数字化技术,发展各种智能平台,推动公众电话网向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数字化、分组化的方向发展。改善通信环境,提高全市、尤其是农村的主线普及率。
大力发展GSM、CDMA等移动通信网,不断优化网络结构,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高网络服务水平,提高网络增值服务能力,及时、平稳地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过渡。
2、广播电视网络
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改造和完善,扩大有线电视网络的覆盖率,加速广播电视网络的多功能业务、多媒体数据广播等业务的开发。建立数字广播电视交互系统,开展加密电视、远程图文信息、实时点播、多媒体数据广播等新型业务。建设基于互联网的交互式电视网络中心,积极推进IPTV、数字电视的应用。
第三节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我市“十一五”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统筹协调、需求导向、创新开发、确保安全”为原则,主要任务一是强化全社会的信息意识,培育市场,扩大需求,发展壮大信息资源产业;二是着力开发和有效利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信息资源,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信息共享,增强公益性信息服务能力,拓宽服务范围;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化体系,推动我国信息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提升全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
1、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1.1 施行《贵阳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
按照《贵阳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市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计划,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和出台的相关政策,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报告及其执行情况,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政府重要专项经费的分配和使用情况,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和采购结果,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招标、建设和使用情况,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的批准文件、补偿标准、安置方案,行政审批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重大行政处罚决定,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情况等20类政府信息主动向社会公开。市属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市档案馆、市图书馆、市文化馆以及贵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林城贵阳和“贵阳通”公众信息网等重点网站等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渠道。
1.2 加强政务信息共享
1.2.1 制定市属各部门和各区、市、县信息共享内容目录;建立信息共享责任制和考核监督制度;制定数据交换与存储、信息安全、数字证书等与信息共享相关的标准规范。
1.2.2 建设和完善公用基础数据库,通过整合各部门原有数据库资源,建立自然人(人口)、机构法人、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经济四个基础数据库,同时进行相关方面基础信息的共享试点,探索有效机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对土地、矿产、森林、水等基础性自然资源,由政府组织进行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
1.2.3 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
1.3加大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
1.3.1市属各部门和区、市、县按照各自的工作重点,规划和实施各类业务数据库的开发利用。
1.3.2开发利用宏观决策部门和经济、社会管理部门所需的重要信息资源。如:贵阳市地方法规数据库、城市应急资源库、城市综合应急系统专家库以及公安、卫生、水利、环保、城建、交通等各个部门的各类业务数据库。
1.3.3金融、海关、税务、工商、国土等部门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提高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
1.3.4以企业法人、公民等为信息主体,进行信用信息资源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1.3.5 对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数据库,经政府批准可引进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利用。资源权属部门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授权申请者使用相关政务信息资源,逐步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工作。
1.4 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与管理
制定政务信息资源采集与分级分类管理的办法;建立健全信息采集、登记、备案、保管、共享、发布、安全、保密等方面的标准和规章制度;各部门将政务信息资源逐步纳入资产管理工作中,按照资产管理的要求进行管理。
2、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服务
2.1支持和鼓励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1.1 在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宣传等领域设立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建立资金和信息资源投入保障机制,支持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项目。开发公众信息服务资源库,进行公益性信息服务试点。
2.1.2 制定政策,一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开发信息资源,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二是对著作权拥有人许可公益性信息机构利用其相关信息资源开展公益性服务给以支持。
2.1.3 由市信息化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科技、民政等相关部门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对农村、社会困难群体等对象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
2.2规范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工作
市政府制定公益性信息服务内容和机构认定标准和公益性信息服务行为规范,明晰公益性与商业性信息服务界限;物价部门对公益性信息服务定价依法进行管理。
3、信息资源市场建设和信息资源产业发展
3.1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化
3.1.1 通过制定信息市场管理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把信息资源市场作为我市信息产业的重要内容积极培育和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和信息消费与信息流通良好的市场环境。
3.1.2 市政府所属各部门和各区、市、县政府要制定通过市场采购的政务信息目录和办法,采用外包、政府采购等方式从市场获取高质量、低成本的信息商品和服务。
3.2 信息资源产业发展
3.2.1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规划,统计部门进行信息资源产业的统计工作。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重点发展数字化产品,提供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
3.2.2重点发展信息咨询、市场调查、互联网信息服务等行业,逐步提高我市信息资源企业的规模和综合竞争力。
3.3 企业和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3.3.1按照我市建设生态经济市的战略定位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通过在重点行业、园区、企业、项目中建设物质资源循环利用模拟系统、资源与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废弃物管理信息系统等重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利用原材料资源库、能耗数据库、废弃物数据库等支撑型数据库,为建成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模式提供信息支持。
3.3.2通过企业信息化推进和电于商务发展,在我市逐步建立行业和大型企业数据库,各类企业建立并逐步完善信息系统,在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深度开发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第四节 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1、电子政务
按照“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精神,全市继续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把电子政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本规划基础上编制《贵阳市十一五电子政务专题规划》。要加大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逐步实现政府部门主要业务数字化、网络化,信息交换规范化、信息公开制度化,以提高政府决策质量和工作效率;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向社会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服务,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推动社会信息化。“十一五”期间,我市基本形成并完善电子政务体系框架,党委、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改善和加强。
1.1 完善“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的技术功能,整合资源,完成数据查询下载等服务功能,积极推动政府各部门开展网上对企业和公众的服务。开辟新栏目,进一步发挥“贵阳通”网站的便民服务功能。
1.2依托现有网络资源建设完成覆盖全市的一个多层次的、安全的、高效的、可靠的、可管理、能够提供多种服务的电子政务城域网。实现我市六区三县一市、各级党政机关信息网络系统的接入,实现一网多用,提供多业务服务。以“市政务办公网”为核心平台,完善和扩展信息网络的功能,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高速宽带政务信息网络平台。
1.3 建设完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系统、金税、金关、金财、金融监管、金审、金盾、社会保障、金农、金水、金质、金土等13个业务系统,到2010年,80%以上的政府部门对公众实现网上服务。市级党政机关、市直各委、办、局计算机局域网建设到2006年完成并实现互联互通,提高行政质量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等。
1.4 继续建设并完善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4个数据库,提高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共享;
1.5 制定相关的政策、标准和规范,形成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体系和规范的培训制度。
2、产业信息化
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个产业和行业的应用,加快应用信息技术对优势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
2.1企业信息化
以制造业为重点,实施企业信息化“1261”工程。即1——10个优势产业,2——20个集成技术示范项目,6——60个单元技术应用推广项目,1——ASP平台。详见《贵阳市“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专项规划》。
2.2 电子商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要按照“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营造环境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重点推进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加快发展与加强管理相结。”的原则,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实施跨越式发展。结合贵阳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建设,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
2.3 农业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要依托“贵阳市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建立并完善农村实用技术、农业专家人才库、农产品供求信息等数据库,农业预警预报、防灾救灾等应用系统。“十一五”期间,建成覆盖各区、(市)县200个乡镇点的“新农村信息服务直通车”系统,通过该系统加快信息技术在全市农业生产指导、产品流通管理的应用与普及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2.4 金融业信息化
金融业的综合业务系统要在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前提下,达到全国城市银行的先进水平。信息化的重点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企业银行、Call-center、信贷管理系统、自助设备系统、中间业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打印报表及查询历史数据平台、事后监督系统平台等。在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中把数据安全作为一条主线建设好密钥体系,实现业务处理的交易认证。在2010年,初步建立综合性的城市金融网和支付金融体系、金融信息体系,实现数字化的电子银行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三A服务,能对会计、财务、信贷、个人金融、票据、特殊资产以及资金的流动性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和监控,使电子货币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
2.5旅游业信息化
依托“金旅工程”推进旅游业信息化,对加快旅游业发展和提高旅游业层次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健全贵阳市旅游招商项目库,建立旅游目的地网站或管理系统,对旅游资源实施资源信息化、市场信息化、运营信息化,创新旅游信息交流方式。一是在2010年构建全市统一的旅游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旅游信息数据库,加快信息发布和交流,大力推进网络化服务。促使现有网站增加栏目,丰富内容,提高制作水平,从而为游客提供景区景点、交通运输、酒店餐饮、旅游服务价格以及旅游商品购买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二是加快旅游市场营销网络化,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各种形式的旅游促销,在产品宣传、客户信息管理等方面加快运用电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之成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贵阳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器。
3、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
“十一五”期间,建立国家支持、市场推动的运行机制,抓紧实施社会公共事业重大信息化工程,以及与人民大众密切相关的、具有重要示范和试验意义的示范工程;积极推进网络教育、网络医疗、网络娱乐、网络社区公共服务等公共事业信息化建设,与家庭信息化结合,全面提升全民素质,提高生活质量。
3.1 文化领域信息化
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完善“贵阳数字图书馆”。重点建设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系统和包括全市各区县市图书馆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体系和基层站点。
3.2 教育领域信息化
依托贵阳市教育城域网,建成全市中小学教育管理平台、资源共享平台、远程教育平台,形成“天、地、人三网合一”的教育信息网,完成“校校通”工程,大力营造多媒体教学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推动农村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每校至少有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重点建设贵阳市中小学资源中心、贵阳市教育管理数据库、贵阳市中小学资源管理网以及各区、县教育资源中心。“十一五”末期,全市中小学人机比达到13:1,信息技术教育开课率达到96%。
3.3 科技领域信息化
3.3.1 总体目标
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建立完善的科技投入体制;建立多层次公共基础条件平台;进一步优化全市科技创新创业环境,鼓励、支持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培养、凝聚、整合一批创新型人才队伍;初步形成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建立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大力推进高科技园区的建设,形成若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力争到2010年,推动全市主要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为建设创新型的生态经济科技城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贵阳综合科技实力超过西部省会城市的中游水平。
3.3.2 具体目标
——一批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防治技术取得突破。围绕节水、节能和污染防治,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实施技术攻关和引进应用,利用高新技术初步建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和环境应急监测系统。到2010年,全市重点污染源的废弃、粉尘和废水污染物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农村环境污染将得到有效控制,全市环境质量全面稳定达到国家环境标准。
——支撑社会发展的科技能力显著增强。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教育、金融、旅游、商贸、通信、城市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增强贵阳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的技术支撑能力;初步形成集自然灾害防御、生产安全和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救援等技术于一体的贵阳市公共安全保障技术支撑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健康与安全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广大市民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有所提高,人均科普投入达到1元。
3.4 资源和环境信息化
继续建设“贵阳地理信息系统(GYGIS)二期工程”,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防灾、救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可视化的信息依据和辅助决策支持。
3.5城市管理信息化
建成以贵阳市城市管理网站(www.gyum.gov.cn)为核心,各主要专业单位网站为骨干的互联网体系,逐步实现网上办文申报审批、群众投诉等业务。建立城市环境实时监控系统,在城市客运管理、道桥养护、城市环卫、城市河道管理、排水管理、城市垃圾处置管理等实现信息化,转变城市管理的方式,提高城市管理的质量,为广大市民服务。
3.6 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
依托全省人口计生系统“三网一库一平台”建设,建设覆盖全市的办公自动化业务网,应用好国家、省的流动人口信息交换、管理平台软件,完善全市人口计生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开发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等系统软件,为全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7 社会保障信息化
继续建设“贵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立金保系统的同城容灾备份中心,使其成为业务功能完整、标准规范统一、管理模式先进、安全可靠的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开发“一卡通”系统,使每个劳动者可以用“一卡通”劳动保障智能卡办理各项劳动保障业务;开发“银劳企互联”系统,在我市实现劳动保障系统与银行及企业联网,借助银行系统网络资源,完成社会保险费的征缴业务;建立我市劳动保障监测评估和预测预警系统,包括巩固和扩展养老保险宏观分析应用;推进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应用,开展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监测、工伤保险管理服务监测和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应用。
3.8 医疗卫生信息化
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科研教育等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立适应卫生改革和发展要求,高效便捷,服务于政府、社会和居民的卫生信息化体系。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功能完备、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的“贵阳市国家卫生信息网”,包括“一个平台、一个数据库和五个系统”,即网络和信息交换平台、卫生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医学科教信息系统、卫生电子政务系统和区域化卫生信息系统。
3.9 社会公共安全信息化
3.9.1基础设施建设
(1) 信息中心建设
信息中心的建设将履行运行管理和服务保障职能,同时不断健全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加强运行管理技术装备建设,切实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增强服务意识,以多种形式的信息查询方式向一线实战部门提供实时的服务支持。
(2) 通信网络
有线通信网络的建设任务是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建成覆盖三县一市七区(含金阳新区)的贵阳市公安数字通信骨干网。利用城市改造的机会,在南明、云岩、小河、乌当、白云和花溪六个分局建设公安通信管道,同时租用营运商的信道资源,建设以光纤传输介质为主其它形式为辅的网络,形成从市局至各分县(市)局、派出所的公安通信专网。完善贵阳市公安局程控交换数字专网,满足全市及各分县(市)局公安机关语音通信的要求;建成开通贵阳市公安局到各分县(市)局的视频图像传输系统,满足领导及业务部门话音和图像传输的需要。为网上综合查询系统、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人口信息系统、传真、办公自动化、“110”报警服务台联网等数据信息的传输提供足够的链路。有线通信联网的应用满足警用350兆无线集群系统联网以及有无线通信网互通,外围设备接入和升级等需要,并符合公安部和省公安厅保密要求。
无线通信网的任务是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基本建成市局以350兆集群无线通信网络为主体,形成覆盖贵阳全市(含一市三县在内)70%区域的大区制组网的无线集群网络;以350兆常规无线网及应急无线通信为辅,弥补不能覆盖地区的无线通信问题。构成市局至各分县(市)局、各分县(市)局到所辖派出所的三级无线通信网络,并在条件成熟时与省厅350兆无线集群联网。使全局公安无线通信手段与技术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明显改善,并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以适应未来公安工作对无线通信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为了保证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警卫以及大型活动的通信联络需要,建设和完善应急通信系统。
(3) 拓宽网络带宽实现三网合一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进一步提高公安骨干网的带宽,增加基层所、队的接入数量和带宽,优化网络结构和配置提高网络性能,加强网络安全和保护能力。
3.9.2 信息资源和技术的开发利用与推广
A、“警用地理信息系统”
“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利用空间地理信息技术,以电子地图为基础,以公安宽带网络为依托,以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为目标,实现公安基础信息基于空间电子地图的可视化查询和分析,提高在指挥决策、快速反应、反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治安管理、警力部署、巡逻布控、安全保卫等公安业务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从整个公安行业信息化和公安“金盾工程”建设角度来看,建立城市警用地理信息应用与服务系统十分必要,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是公安行业大型的空间信息应用与服务系统的基础,是整个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B、“阵控信息系统”
以贵阳市租赁车、机动车修理、典当行为代表的阵地控制系统,该系统的信息采集可以为其他案件提供直接的线索。
C、“报警与监控系统”
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平台建设,是当前公安机关处置各类社会突发事件、打击各种恐怖暴力犯罪、预防可防性案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迫切要求,是完善现有城市治安防控体系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在技术水平和实际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各个技术系统建设自成体系,网络互通互联、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还亟待提高,制约了技术防范在城市社会治安管理中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与报警服务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不相符合。
D、“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涵盖的业务功能是一个逐步扩展的过程,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的内容是公安机关整体业务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公安机关整体业务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也是各警种、各部门业务的信息采集点,各警种、各部门指令信息的执行机构。所以,各警种、各部门业务与派出所业务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E、“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及时接受、处理紧急电话和交通时间报警,科学调度管辖区域内的警力;自动采集分析处理区域内的交通信息,合理分配使用资源,将交通管理信息集中到管理中心进行信息整合,提供及时、准确、可靠、完整的信息,为决策服务。
F、“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我局全面推进公安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建设好、运用好此系统将带动我局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全面展开。
3.10 社区服务信息化
在完成全市社区呼叫信息服务系统的基础上,在所属街道办事处建立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中心,将社区内各种类型的学校、企业、政府及家庭个人等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并与城域网相联,实现Internet网的高速接入,提供社区公共信息发布、网上医疗保健咨询、网络可视电话、视频点播等娱乐节目、网上教育、求职就业、家政服务、交通旅游、查询咨询投诉等服务,取得社区信息服务经验。在社区信息示范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社区信息服务,以推动全市社区信息化的建设。
3.11 家庭信息化
随着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家庭信息化由起步阶段逐步进入发展阶段,为信息服务产业开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也为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十一五”期间,要提高家庭计算机的普及率并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各种收入层次的家庭上网,实现智能控制、家庭紧急求助、家庭资源的优化、可视对讲门铃、远程抄表、集中控制与管理家电以及故障信息自诊断、自反馈并享受远程维护等功能。
3.12 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我市在全省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在西南地区的特殊交通区位优势,全力吸引国内外著名物流大公司、大集团进入贵阳,以铁路、公路、航空、邮政等物流体系为基础,以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经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以快捷准时,经济合理,涵盖多种模式的物流服务为内容,以贵阳、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和全国部分地区的大市场、大企业、大超市等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政府推动和产业带动、市场带动、区域带动,全力打造贵州现代物流产业。通过5年或更长时间,形成以批发配送、仓储中转、多式联运、公路快速运输、航空高速运输、铁路大宗运输为主体的西南地区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建成立足黔中经济圈,面向大西南和全国的区域物流中心城市。
第五节 信息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信息产业的总体目标是:信息产业规模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0%,产业技术水平、产品开发制造能力及基础网络、信息服务能力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整体水平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先进行列,信息产业成为带动我市国民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和增强综合实力的战略性产业。在本规划下编制《贵阳市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专题规划》。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制造业信息化是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基础。重点发展以移动存储技术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及上下游配套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话机,建立和完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四大体系: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为主的基础电子产品体系,以移动存储为主的电子存贮产品体系,以CDMA移动电话机、程控交换机、无绳电话机等为代表的通讯信息整机产品体系,以高清晰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数字视听产品体系。到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销售收入250亿元,年均增长30%。
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投入,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领域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加快产业化步伐。高新技术开发区、金阳科技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大科研生产基地基本形成,金阳软件园初具规模,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
2、电子信息服务业
2.1 电信与移动通信业
不断开拓信息服务的新领域,在对传统的信息服务业进行数字化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增值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以及各类专业信息咨询服务。继续扩大语音通信、数据通信、无线寻呼等传统业务的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深化服务内容;加大全市光纤接入网等电信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和建设,使我市电信部门的整体技术层次接近同期国内先进水平。另外,通过移动通信企业内建设,完成自身的技术改造,实现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继续做好移动话音业务,同时开发网络增值服务,开展移动通信网络各类增值业务。到2010年,通讯业务收入77亿元,年均增长率20%。
2.2 邮政行业
贵阳邮政行业将建设优质、快速、高效的邮政网,实现邮政运输快速化、邮政机械自动化、营业服务电子化、管理过程信息化,向全面电子邮政过渡。
2.3 广播电视业
到2010年实现全市广播电视对农村人口的混合覆盖率100%;贵阳市城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9.8%,有线电视网开发宽带网络增值业务,积极促进“三网融合”,建设成宽带、高速、双向的综合服务网;并拓宽有线电视的节目源,开发有线电视数据库资源。到2010年,广播电视业务收入3亿元,年均增长18%。
3、软件产业及增值服务
3.1 软件产业
制定我市软件产业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贵阳微软技术中心”、“贵阳软件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三大国防基地、软件行业协会和企业软件开发的科研力量,完善管理体制和服务支撑体系,把投融资、产业、人才、税收、用房、用地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如RFID、智能空调节能)、生物制药技术、能源新材料、企业应用软件、城市信息化数据库等,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和重大工程项目的系统集成。到2010年,力争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额突破20亿元,年均增长30%。
3.2信息增值服务业
根据“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逐步扩大电子邮件、网络广告、IP电话、电视会议等电子信息服务;开拓实验小区、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银行、电子购物、家庭娱乐、视频点播等专业增值服务业务。到2010年,咨询业完成销售收入10亿元,年均增长率30%,信息产品销售业完成销售收入85亿元,年均增长率25%。
第四章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第一节 组织管理
安全保障体系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技术手段与管理措施并重的体系,因此,必须坚持以组织保障为原则,以技术防范为核心,以法律为规范,以标准促应用进行信息安全的体系建设。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市信息安全体系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市公安局、市信息产业局、市保密局,成立我市信息化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我市的信息安全和保密的工作,全面承担起我市信息化进程中的管理、督察、追踪,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和规定,严厉打击各类信息安全犯罪事件。
2、加大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建立以系统、全面、科学的安全风险评估为基础的、体现预防控制为核心的、动态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全市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评估工作将制度化、法制化、经常化。
3、建设网络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响应队伍,使网络应急处理将像“110”、“119”一样服务于政府、企业和广大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