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国家层面,盘活存量资产、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和提振消费,正在成为各地方政府工作的关键词。在引发这轮“有效投资”政策的各种推动力中,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重点省份分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即47号文)是不能被忽视的。
关键词:新基建
存量时代到来,各方都希望布局有回报的投资、创造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从国家层面,盘活存量资产、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和提振消费,正在成为各地方政府工作的关键词。在引发这轮“有效投资”政策的各种推动力中,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重点省份分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即47号文)是不能被忽视的。
47号文的核心信息一般看3个方面:
1、严格控制12个债务高风险省份2024年在7个领域新建政府投资项目。
12个省份指的是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7个领域指的是交通、社会事业、市政、产业园区、新型基础设施、楼堂馆所、棚户区改造。
除了严控新建项目,这些省份还需要严格梳理目前基建项目进展情况,按照总投资完成率等标准确定项目是否续建、缓建或停建。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各地尽一切努力将债务风险降至中低水平。等到债务削减目标实现时,政策也将再进行调整。
2、一些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和民生工程项目进入白名单,不被列入严控范围。
3、在47号文影响下,除了债务高风险地区,部分一线城市也在计划不再大拆大建,转而提高存量资产的利用效率。
具体哪些项目被允许,哪些项目被叫停,可以在各地公开资料中查询。
至于为何会产生一系列低效无效投资项目?
以不少地方的智慧城市项目最终失败为例,最常见的一类失败原因是,甲方单位缺乏一个建设智慧城市的明确顶层设计理念,单单被大厂优越的IT产品基础设施所吸引,重工具购买、轻业务运营,甚至双方作出项目合作这一举动的原因也与更早一步的招商引资有所关联,换句话说是拿财政投资项目换企业在当地落地。
在大赶快上的思维模式下,甲方没做好充分的项目前期评估和调研,乙方也没有真正聚焦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去推动项目,最终就让合作项目陷入了权责不清、目的不清、路径不清的泥淖之中。
但是2024年的情况有所不同,根据3月12日最新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被列为是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在进一步的执行计划中,还提到:
· 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
· 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统筹用好各类资金,防止低效无效投资。
各方企业也在紧抓有效投资
在部分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被叫停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是重要投资领域。
正如2023年下半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为持续增强社会资本投资意愿,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新基建重大项目建设,继而又发布了《上海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和投资机会清单》。
《清单》总结了100项、总投资规模约为1200亿的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分为网络基础设施类21项,算力基础设施类22项,数据基础设施类9项,创新基础设施类20项,终端基础设施类28项。
3月13日,深圳市披露2023年新型基础设施投资1223亿元,同比增长8.6%,计划2024年完成新型基础设施投资1400亿元,力争以新基建拓展新赛道,创造新优势。可见新型基础设施仍然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
不过,在新基建的浪潮面前,当下即便是业务多元化的科技型大公司,也在考虑集中精力到更关键的主营业务,以及除了扩大业务的规模,也关注业务成长的健康度。
回归理性、聚焦核心价值、广交生态伙伴、携手共创生意,其实是2024年多数科技领域公司穿越周期的守则。
只有这样,企业们才能走到更长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