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正在呈几何级数增长,电信运营商、业务提供商对IDC机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可扩展、易升级、节能环保的IDC机房已经显得非常重要,这对于运营商的发展,乃至信息行业的发展而言,都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中之重。
面临三大挑战
对于当前电信级数据中心的现状,联通IDC运营中心曹鲁认为,首先,国民经济今年依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依然良好。其次,目前企业面对传统数据中心管理复杂、运维成本高居不下、难以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等一系列问题,对数据中心建设热情依旧,新建、扩建、改建项目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未来投资力度依然很大;另外,国内数据中心市场处于高速增长期,项目建设也需要一定周期,所以对市场波动和风险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此外,目前数据中心厂商在加紧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力度,针对行业应用特点的各种整体解决方案不断推出,节能、安全、智能管理等概念逐渐深入,厂商之间以及厂商和用户的合作日益紧密,也为数据中心产业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电信级数据中心的挑战,他表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IDC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没有统一的业界标准。至今,IDC业界没有一个专门针对IDC或者EDC建设的国标。就是世界范围内,也没有专门针对如何建设IDC的标准。只能找相近的或者相似的标准。并且,对于目前各大运营商来说,IDC是各自为政,由各个省公司自己规划,缺乏统一规划,没有针对骨干网做相关的布局规划等造成网络质量不高,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各地都在新建、扩建机房,建好后,对整个网络环境改善不大。并且,若干小的机房为了增加客户及收入,不计成本的降价,给其他IDC的运营带来极大的影响。
第二,数据中心的能耗挑战。就目前情况来看,IDC无疑是电信运营商的耗电大户。据初步估计,IDC所耗的电能占电信运营商总耗电能的10%以上。以中国联通为例,在08年的IDC耗电达到了4亿元以上,占整个IDC运营成本30%以上。
第三,海量数据快速增长对数据中心管理的挑战。
建设“动态”数据中心
如何建设动态数据中心呢?曹鲁认为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前期规划。在数据中心规划的时候,建设上先要考虑的不是带宽容量和机房面积,而是IDC的未来的主要客户群体。这是最重要的。有了客户群体目标,运营商就可以提出具体的需求,确定规模。整体机房的定制目前很少有,但是建设机房初始就应该采用定制思想。二是采用技术。并不是所有的数据中心都需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但是,一个数据中心如果没有一两种业内顶先的技术,这个数据中心就是没有“卖点”的。现阶段,最适用于动态机房的技术就是虚拟化技术。其三是管理系统。这里所指的管理系统,不单单是指一套软件,而是指整个机房的管理需要系统。从IDC的管理人员到运维人员,从IDC机房内任何一台设备到任何一种软件,数据中心都该有相应的流程、规范去管理约束。这样的数据中心,管理人员甚至可以精细到某台服务器上被谁删除了一个小文件,并查出相关信息,或者某台服务器的流量有异常,管理人员也能马上分析出原因并给出客户一份详实的报告。
就维护方面,中国移动网络部孔令山对本刊记者表示,首先要对维护人员的组织架构和管理进行重新组织和规划。将人员分成几层,第一种对设备健康状况简单的维护。维护人员针对以前的数据中心设备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维护和管理,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无法进行更深入的管理。第二种是专业化程度相当于数据库的专业人员。在以前没有规模化和效益化之前。运营商并未提供这种服务,客户需求似乎也没那么强烈。专业化不足是其中一个挑战。
其次,由于数据中心的虚拟化和云化,运营商亟需细分和提高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基于规模化和一体化平台,运营商可以分级别、分客户市场培养相对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比如分别培养具有支持客户、面向服务和面向内部系统等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在“云”的各种层次上都有专业技术人员做支撑的要求。
业务推广是重点
就数据中心对虚拟化等新技术的应用情况,记者采访了进行虚拟化主机试点近半年的江西联通上饶IDC负责人吴荣兴。他表示,当今客户对数据中心产品服务和网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服务方面有两个值得关注,一是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上饶IDC有24小时值班电话,若突发故障,需要技术人员联络沟通,这时如果技术人员出了问题,就会给客户很不好的印象。二是飞快的技术变革。07年厂家开始推虚拟化,现在又是云计算,这些技术从管理、节能、提高服务器利用率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短期看投资回报率并不高。
吴荣兴还认为,在虚拟化产品推向市场的时候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客户还不知道该产品,二是许多小型用户没有这个需要。对用户而言,“虚拟空间”已经足够使用,并且比虚拟化主机产品还要便宜。
近半年的试运行,正真使用的用户不到十分之一。不过使用虚拟化机的用户表示该产品可以提高业务部署能力,效果比较明显,就是成本太高。
就虚拟化等技术的未来趋势,他表示,很看好这些技术,现阶段更应该注重对虚拟化的推广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虚拟化等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