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将成为电力企业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推动力,电力信息化将由调整期进入加速期。
6月28日,“2006年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高层论坛”暨“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系列评选”结果发布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来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发电集团、各网省公司、供电企业、发电企业,以及IT厂商的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高峰互动、激荡智慧”就电力信息化标杆及电力信息化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成为了解中国电力行业,尤其是电力行业信息化的一个绝好机会。
作为会议的大背景,很多与会人士都深刻地理解到,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将进入加速发展期。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现代化电力企业建设的要求,对信息化提出了全新要求,信息化将成为电力企业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推动力,电力信息化将由调整期进入加速期。
国家电网公司信息中心主任辜体仁的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思考。他用这样的词语来总结电力信息化的过去和现在:以前是粗放,现在是重视。他解释说,信息化在电力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上,可以说已经站稳了脚步,现在单位不讲信息化的事好象他的工作就没有讲完,所以在企业信息化的地位是越来越高,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是前十年,更不是前二十年的事了,经过上一个五年计划以后,对信息化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2006年,是电力信息化发展路途中,关键性的一个新的五年计划的头一年,从与会者的话语中,记者可以感受到电力行业内部涌动的信息化大潮。而通过采访,通过前前后后的对比,我们更能够看到信息化在电力改革中的重要性,真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十一五”提出新要求
对于中国电力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中心总工程师尹凇有深刻的认识。他告诉记者,电力工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近年来电力高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规模。
在投产一大批机组的同时,电力行业正在转变生产模式,向节约、节水、低排放、高效率、环保性发展,预计在“十一五”期间,还有大的提高。
电力行业是国内应用信息技术比较早的行业之一,专项业务的应用,长期的信息化实践表明,成功的信息化应用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的在管理水平上的提高,无论是电网公司还是发电公司,都对信息化提高了要求。
记者了解到,根据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化进程过程中标准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切实采取措施,加以推动,加强信息化规范管理,加快完善电力信息化企业体系,以信息化带动管理创新,以管理创新促进信息化的管理,信息化是推动电力企业综合能力的体现。
根据记者了解,在电力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中重要的是要建设一个SG186工程。辜体仁说,这个SG186工程制定以后最大的优点就是将信息化从原来一种很自由、很随意的一种建设方式,转变为一种规范的整体推进的方式,同时这种 SG186工程的提出,使电力信息化有一个发展的目标,同时作为一个工程和一个目标明确的项目。这些使信息化走向一个有序的、科学的、有领导的、有计划规范发展的道路。
根据记者了解,SG186工程构建就是信息集成平台,数据统一交换,应用继承和企业门户。这个意义很大,它包含的内容很多,主要是建设8个应用系统,包括财务资金、应用管理、安全生产、人力资源、协同办公、物资管理、项目管理、综合管理。
标杆企业的信息化之路
邱世明博士长期跟踪电力行业,对于信息化在电力方面的贡献,说起来是如数家珍。他指出,从效益来看,电力信息化的绩效主要表现在业务运作效率提高、企业效益提升、企业管控能力增强、客户服务改善、企业文化融合方面。
首先,信息系统的应用带动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调研表明,电力企业在实施信息系统,尤其在实施ERP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基于优化的业务流程,借助信息系统的处理,使业务运作效率大为提高。“电力企业信息系统使业务功能实现流程化,流程的计算机化管理,缩短了任务流的传递时间,大大提高了业务和管理的效率。”
同时,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加速了业务流与信息流。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改变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方式,借助网络和信息系统,缩短了作业时间。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优化了人力、设备等资源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例如绍兴电力局在生产管理方面通过变电站无人值班分层分控系统、变电运行管理系统的实施以及变电所无人值班的改造,使运行值班人员从最新定员标准要求的人员数减少51.99%,极大地降低了管理费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某供电企业在应用财务管理系统后,库存占用资金由1400万元降低到650万元。
生产管理相关系统的应用,加强了电力企业设备资产管理能力,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 MIS应用使消除设备缺陷的消缺率、及时性大幅提高,并全面规范检修管理,极大地提高设备健康水平,直接和间接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唐淮南洛河发电厂的实践表明: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电机组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可调性有了大幅的提高,发电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从以前的71%提高到现在的91.61%,提高了 20.61个百分点;非计划停运次数从12次/台年降至1.84次/台年;供电煤耗率从387克/千瓦时降至338克/千瓦时,下降了49克/千瓦时。
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沙角A电厂指出:自2003年投用地下管线可视化管理系统后,每年累计增收金额约520.9万元。2004年投用电厂煤场数字化精确配煤系统后,每年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为9342.6万元。
同时,信息系统应用的重要作用是规范管理,电力企业在这方面获得了明显的绩效。深圳供电公司的实践表明:信息系统的应用减少了作业过程中人为因素引起的不规范,化人为管理为制度管理、化黑箱管理为透明管理,化多头管理为扁平化的集中管理。
还有,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改善客户服务方式、手段在供电企业、电力建设企业、科研院所表现最为突出。天津电力公司应用变电工作票子系统带来每年142万元的费用节省,其中包括车辆使用费用节约、人力资源节约、供电收入增加;绍兴电力局在 95598呼叫中心系统应用后,其故障抢修平均达到现场时间由29分钟缩短到12分钟,电费回收时间由6.54天缩短为6.13天。
诸多问题期待解决
虽然成绩显著,而且信息化已经提上重要日程,但是不可否认,电力信息化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和理念,仍不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对电力信息化的规律认识了解不够。
在国家电网公司的抽样调查中,58.33%受调查单位认为对信息化认识不足是影响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在13个影响信息发展因素中,超过其他因素十几个百分点,与资金不足并列第一位。
同时,信息化企业与长远发展目标,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脱节,没有与企业管理改革发展继续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联系起来,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发展要求差距仍然很大。电力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和力度不够,下面单位的自主式开发和自由式开发模式取代了统一,这就决定了已建系统缺乏“横向贯通”、“纵向穿透”。
还有,记者了解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应用水平有待完善、优化和提高,信息系统的使用化水平仍然不够,管理信息化不能做到像生产过程自动化一样全部脱离手工、自动运行,实现无纸化办公。
在一个系统不好用,流程不知道怎么走,像OA系统某个领导走了,就不知道文件走到那里了,有的领导出差了,就不知道怎么做了,这是我们要在信息化方面解决的问题。 同时,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应用水平有较大差别,西部公司在信息化投资和应用水平上明显落后于先进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