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服务热线: 400-610-7333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2006-10-10 09:00  作者或来源:unknow

 

 

三、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以强化能力建设为重点,以确保运行安全和提高运行效率为目标,统筹交通、能源、水资源、环境等基础设施领域协调、均衡、有序发展,重点建设十大任务。

  (一)完成奥运基础设施

  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的总体目标,以城市交通、资源供应和城市环境为重点,按照“安全、质量、工期、功能、成本”五统一的原则,全面完成奥运基础设施,满足奥运会顺利举办的需要。

  到2008年,完成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实现国际大型现代化枢纽航空港功能,满足奥运会高强度的对外交通需求。

  建设完成地铁奥运支线、轨道交通机场线、地铁5号线、地铁10号线一期等4项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完成奥运场馆周边59条城市道路,供给能力满足奥运会城市交通需求。

  完成太阳宫燃气热电厂、奥运场馆及周边热力管线建设,改造奥运场馆周边燃煤锅炉,建设完成奥运场馆周边输变电工程。

  加快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完成市内配套工程,到2007年底具备供水条件。

  建设完成清河导流渠、仰山大沟以及向阳闸库区水环境治理工程,满足奥运场馆周边环境要求。实施北环水系、清河二期等水系治理工程,完成清河再生水厂、北小河再生水厂建设,大幅度改善中心城河湖水质。

  (二)增强资源供应能力

  重点加强能源、水资源的供应能力建设,基本满足“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能源、水资源的需求。

  1.建立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坚持开源增供、节能优先、优化结构、保障安全,初步建立起“以电为主,煤、气、油为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补充,多元互补、多方供应、协调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重点加强电力、天然气、成品油供应能力建设,到“十一五”期末,能源供应能力满足6500万吨标煤的消费需求,实现既保障安全供应又保护环境的能源发展战略目标。

  增强受电、输电和本地发电能力。增加门头沟、通州两个500千伏变电站,形成有昌平、顺义、通州、安定、房山、门头沟6个变电站组成的500千伏环网。新建和改扩建43220千伏及155110千伏变电设施。建设完成太阳宫热电厂、郑常庄热电厂、草桥热电厂一期、电子城热电厂,建设完成延庆10万千瓦风电厂,开展大型核电站的前期论证工作。到2010年,新增本地装机容量3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本地发电能力力争达到电力负荷需求的三分之一以上。

  大幅度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建设唐山曹妃甸液化天然气(LNG)工程,建设完成六环路高压输配工程、中心城输配系统扩建工程。推进管道天然气向新城和重点城镇发展,优先保证城市生活和供热用气。2010年全市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70亿立方米。

  提高成油品供应和储运能力。建设六环路成品油输送管道,配套扩建、迁建长辛店、黄村、通州、顺义、沙河等油库。建设燕化至首都机场的航空煤油输送管道,扩建航空煤油库。结合京津冀地区成品油输送管道的建设,新建储备油库3-4座。

  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力争达到4%。积极发展燃煤燃气锅炉联合供热方式,大力推广分布式能源、热泵等新型供热方式,继续推广太阳能热利用,积极开展低温核供热可行性研究。

  2.完善水资源供应体系。

  强化水资源供应能力建设。到2010年,基本建成“西有南水北调、官厅水库,北有密云水库,与地下水、再生水联合调度的水资源供应体系”,水资源供应总量提高到42亿立方米。

  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及市内配套工程,重点建设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管线工程、丰台水厂、南干渠,启动团城湖调节池、北京段调蓄水库、第十水厂、燕化水厂、大兴黄村水厂、房山城关水厂、长辛店二水厂等水厂建设,改造田村山、城子和良乡等现有水厂,提高南水北调到京后城市供水保障能力。
  大力开发利用再生水。重点建设清河、北小河、吴家村、小红门、卢沟桥等再生水厂及配套管线,逐步使再生水成为河湖生态、工业冷却、城市绿化、道路浇洒、生活杂用等主要水源。积极引导、促进居民小区使用再生水。郊区再生水厂与生态湿地建设相结合,重点建设密云、怀柔、平谷、顺义、房山、门头沟、昌平等城市水源地再生水厂。到2010年,中心城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全市再生水年利用量达到6亿立方米。

  推广雨洪利用技术。广泛采用环保型透水地面、绿地渗蓄等措施,最大限度滞蓄雨水。分上游水源地、中游温榆河、下游北运河三个层次,综合采取治污、治河、调水等措施,全面开发利用北运河水系水资源。坚持“提高防洪标准,改善水体水质,恢复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原则,综合治理永定河河道,挖掘生态功能,拓展发展空间。

  继续开展海水淡化前期工作,深入研究论证海水淡化的成本、安全、环境影响以及供水管网方案,做好新水源的战略储备。

  (三)强化城市交通建设

  全面落实公共交通优先政策,确立公共客运在城市日常通勤出行中的主导地位。重点建设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系统,适度推进大容量快速公共汽车系统建设,加大人行过街设施建设力度,统筹配置既有资源,地下、地面、地上立体、协调发展,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便捷、高效环保,城乡一体、统筹城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到2010年,中心城公共客运系统承担全日出行量比例达到40%以上;五环路以内85%的通勤出行时间不超过50分钟;边缘集团到达市中心出行时间在1小时以内;最远的郊区新城到中心城的出行时间不超过2小时;北京与周边地区主要城市的陆路通达时间在3小时以内。

  1.继续加大轨道交通建设规模。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主要骨架,轨道交通在全面建设完成地铁奥运支线、轨道交通机场线、地铁5号线、地铁10号线一期等直接为奥运服务的4项轨道交通工程基础上,有序扩大建设规模,继续完成地铁4号线、9号线、10号线二期和轻轨L2线(亦庄线)的建设。到2010年,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总里程达到270公里以上,比“十五”期末翻一番。

  2.完善城市路网结构。

  加快城市快速路和南北向主干路建设,基本建成14条放射型快速路与3条快速环路构成的快速路网系统,到2010年,中心城快速路总里程达到280公里。

  建设一批快速联络通道,重点完成通惠河北路、阜石路、广渠路、姚家园路、蒲黄榆路等快速联络线;打通一批贯通市区的南北通道,重点完成赵登禹路、蓝靛厂南路、北苑路、西大望路、玉泉路等;改造完成一批城市主干道,重点完成阜通东大街、朝阳路、万寿路、安立路等;继续完成奥运场馆周边地区路网改扩建工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微循环”系统建设,提高路网密度;继续推进新城路网建设。

  3.构建市域快速交通网络。

  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完善连接城际、中心城、新城、中心镇的快速交通网络。

  建成机场北线高速、机场南线高速、京包高速和六环路等;改造完成108109110111国道;建设完成连接密云、怀柔、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的快速通道,与市郊铁路共同构建东部发展带综合交通走廊;新建改建一批市级公路。到2010年,初步形成与国家公路干线和环渤海地区公路干线有机衔接的高速公路网络,市域公路总里程达到16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累计达到900公里,实现“区区通高速”,平原区重要中心镇都直接与高速公路走廊相连接。
  4.统筹静态交通设施建设。

  加快客运枢纽和运营场站建设,建成四惠、一亩园、西客站、宋家庄、京北太平庄等公交客运枢纽。加快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在中心城边缘主要交通枢纽建设“停车-换乘”设施,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严格管理占道停车。到2010年,初步建成与道路交通容量相匹配的停车系统,市区基本停车位实现“一车一位”,公共停车位总量达到机动车保有量的10%以上。

  (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城市带动农村的原则,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道路硬化、能源清洁、环境美化、信息畅通等问题,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彻底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重点建设集中供水或联村供水系统,通过建设水厂扩户、联村、单村等供水工程解决145万农民饮水问题,至“十一五”期末,农民全部实现安全饮水,平原地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山区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彻底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2.明显改善农村路网系统。

  重点建设重点镇——高速公路、重点镇——新城、重点镇——中心城、重点镇——国道之间的交通联络线,加强农村道路硬化,在行政村“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向具备规划条件的自然村延伸。

  3.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重点推广太阳能、沼气、生物能等新型能源,适当增加液化石油气和优质型煤对农村地区的供应,进一步改造完善农村电网设施,基本建成安全、合理、可靠的农村电网。

  4.显著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重点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卫生厕所系统,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至“十一五”期末,郊区污水处理率达到50%,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卫生厕所基本普及,水源地保护区全部实现垃圾集中处理和农户厕所改造。

  5.有效保障农村信息畅通。

  重点建设完善农村广播、电视、电信、电话、邮政等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逐步推动宽带和信息服务业务,至“十一五”期末,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移动电话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以空气、水和固体废弃物治理为重点,继续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到2010年,城市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全市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1.严格控制大气污染。

  重点控制煤烟型污染、机动车污染和扬尘污染。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推广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淘汰能耗高、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机动车辆,合理规划加气点布局,大力推广使用液化气为燃料的出租车和公交车,降低交通能耗和污染。加大城市地区裸露地面综合整治,严格控制施工扬尘。

  2.加快城市水环境建设步伐。

  高标准建设城市污水设施系统,中心城新建污水管网700余公里,全面建成14座污水处理厂,完善厂网布局,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建设完善顺义空港、通州永顺等23座新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7座中心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新城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0%。全面完成六环以内河湖水系治理200公里,逐步治理和恢复历史河流水系。到2010年,实现六环以内城市河湖水质基本还清,中心城和新城城市水系平水年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3.提高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水平。

  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完善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设施,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能力达到60/日,医疗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增强垃圾转运能力,新建通州、大兴、房山、平谷、昌平等5座大中型垃圾转运站,扩建朝阳大屯垃圾转运站。加快垃圾焚烧、堆肥及综合处理设施建设,建设大兴安定、怀柔庙城、顺义杨镇等12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朝阳高安屯等4座生活垃圾焚烧厂,海淀六里屯、丰台北天堂、通州董村等9座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显著提高中心城、新城和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

  4.着力抓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推进以旧城为中心向外扩散的环状、放射状的城市绿网建设,积极推广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完善城市绿化体系。坚持集中公共绿地与小型公共绿地建设相结合,扩大绿色公共活动空间,重点建设中心城百条特色园林大街,形成特色园林景观;按照500米服务半径要求,继续推进集中公共绿地建设,建设生态效应突出的万米以上集中公共大绿地,总面积提高到1000公顷以上;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公共绿地。

  (六)改造存量基础设施

  加快存量基础设施的改造,更新和淘汰老旧设施,消除城市安全隐患,利用和整合现有基础设施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完成地铁1号线、2号线消除安全隐患改造工程,提高技术标准,实现最佳运营效率,最小发车间隔缩短到230秒。加快实施近郊铁路平交路口立交改造工程,加强道路路口改造,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优化调整公共汽(电)车线网和场站布局,提高运行效率。

  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整合各类停车设施,充分利用现有停车设施资源。

  改造雨污合流管网200公里,疏通排水河道,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改造供水管网500公里,减少供水漏失率,降低二次供水设施安全隐患,保证供水安全。

  (七)加快新城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联接新城与中心城、新城与新城之间的快速通道,统筹安排新城水、电、气、热、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新城功能,引导城市总体格局的调整和优化。

  1.加快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建设。

  加快新城综合交通系统建设,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新城路网。重点建设新城——中心城、新城——新城之间的快速连接通道,重点建设亦庄轻轨、京平高速、西六环路、阜石路改造和广渠路等。

  2.积极推进新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适度超前,加快建设新城水、电、气、热等综合市政基础设施。逐步改造、完善新城内部道路网系统;重点完成区域水厂和供水管线建设;建设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垃圾处理厂,加强新城节能、节水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推进再生水回用、雨洪利用设施建设;结合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建设电力、天然气管线及供热等能源供应设施。至“十一五”期末,新城全部实现雨污分流,污水处理率达到90%,再生水回用率达到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部分新城实现天然气管道供应,提高清洁能源、优质能源比重,基本形成与新城发展相协调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八)提升信息设施水平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邮政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加快信息物理网络搭建,增强信息处理与传输枢纽建设,大力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建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安全可靠、适应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为提升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全面建设“数字北京”、率先实现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服务相分离的原则,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方式,加快信息管道建设。推进综合管廊系统建设;逐步改造架空线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存量管道的利用率,形成较为完善的地下信息管道设施;鼓励集约化建设公共局房和小区公共接入局房等信息基础设施;适度发展无线通信、集群通讯等高端网络设施,开展公共局房、通信铁塔共用和天线美化试点工作。到2010年,有线电视光缆乡镇通达率达到100%,新城建成区信息管道通达率达到100%

  2.加快邮政设施建设。

  进一步建设和优化邮政通信网,提高全市邮政通信能力,加快邮件传递时限。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网络为支撑,以邮件专业处理场地为核心,以邮政局、所、亭、箱为基础,以运输网、信息网为依托,分布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现代化邮政通信网络,使北京邮政设施整体水平处于全国邮政领先行列。

  加快邮政局所建设。建设邮政局所151处,重点建设奥运场馆周边以及CBD等功能集中区域邮政局所。同时,加强和完善农村地区邮政局所建设,新城、建制镇的局所覆盖率达到100%。完成“户箱工程”,实现居民楼房一户一箱的目标。到2010年,实现每一局所平均服务人口1.7万人,平均服务半径2.4公里。

  (九)完善城市应急体系

  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的原则,以洪旱、地震、气象、火灾和突发性地质灾害等应急系统以及城市生命线网络为基础,加快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抗毁和救助能力。

  1.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完善单灾种监测和预警系统,在单灾种系统的基础上,搭建城市现代化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实现灾害信息共享,提高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能力。完善防汛抗旱及水资源指挥调度系统。完善地震实时监测系统,新建前兆观测台站,完成立体强震动观测台阵和数字强震动(烈度)遥测台网,建设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建设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完成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综合改造,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立供水、污水、供电、燃气、热力等城市生命线应急调度系统。



  2.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灾减灾原则,加强防洪、防地质灾害的设施建设,增加应急避难场所,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防洪设施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建设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防洪工程,提高沿线新城防洪能力。建设西郊蓄洪回灌工程。逐步治理郊区中小河道。

  地质灾害治理。综合整治泥石流沟,逐步治理滑坡以及个别区域的塌陷,及时清除高速公路及国道沿线的崩塌岩体。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通过城市规划用地的调整,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建设城市灾害避难场所,特别是奥运场馆周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加强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资源的安全储备。

  以能源和水资源的安全储备为重点,增强资源的安全储备,提高资源调节能力,进一步加强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

  资源储备。保护怀柔、平谷、房山应急水源地,建设昌平马池口水源地供水工程,以密云水库蓄水和怀柔、平谷、昌平、三家店等富水区的地下水储存为基础,初步建成立足本地的水资源储备和应急体系。在延庆、平谷、密云、怀柔、房山、昌平等六个远郊区县各建设1-2处清洁煤加工和储备基地;建设华北油田地下储气库,增加调峰储备库容。完善供水、供热管网的铺设,在突发事件下减少停水、停热的范围。

  灾备物品储备。加快大型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的建设,加强灾备物品的储备,增强灾时救济和灾后恢复重建能力,保证灾时、灾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正常进行。

  (十)推进区域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环渤海京津冀都市圈区域交通和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合作创造基础条件。

  1.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实现区域交通快速便捷。

  注重日益增长的航空运量需求,启动北京第二机场建设程序,完成项目前期工作。


  积极推进铁路干线、城际轨道交通和铁路枢纽建设,完成北京南站、北京北站、北京东站等枢纽站点的建设,建成北京西站至北京站地下铁路直径线,强化全国铁路网中心功能,提高客货运输集散能力。推进以北京为中心,以京津为主轴,以石家庄、秦皇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地区城际客运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建设完成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京津之间通达不超过半小时。推进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做好京石、京秦城际轨道交通前期工作。

  加快高速公路以及港口建设,打通出海通道。建成京津第二高速、京承高速公路等,体现公路主枢纽功能;开发建设曹妃甸港区,加强与天津港、京唐港、秦皇岛港、黄骅港共同组成的渤海湾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的协调,形成通达的运输通道和海运连接,基本形成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方圆500公里区域内重要城市间的陆路“三小时交通圈”。

  2.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区域生态系统。

  抓紧实施《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配合中央妥善处理区域内水资源配置。加强北京与密云、官厅水库上游地区在水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与沟通,建立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继续推进区域内生态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原始森林保护等合作,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加强“三北防护林”和燕山、太行山山脉生态屏障建设。

  完成以上任务,“十一五”时期,需重点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共约2400项,初步匡算累计需投资约4700亿元

服务热线:400-610-7333 | 邮箱:service@gpos.cn | 电话:8610-82564561/71 | 传真:8610-82564561-8025 | 京ICP备18017976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102号 Copyright © 2005-2024 Beijing Golden Point Outsourcing Servi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金支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