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服务热线: 400-610-7333

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2006-11-15 09:19  作者或来源:unknow

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通信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本形成便捷高效、资源充分利用与共享的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实现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信用与认证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集聚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整体水平稳居国内前列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

主要任务

  (一)信息产业

  巩固信息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逐步实现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由“苏州制造”到“苏州创造”的转变。

  1.信息产品制造业

  加强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国际信息产业分工体系重组的有利时机,提升信息产品制造业在国际信息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继续发挥开发区的产业集聚优势和辐射作用,强化信息产品制造业沿沪宁线空间布局,使苏州成为国际重要的信息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推动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产业链升级。面向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整合资源,延伸、完善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产业链,尽快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份额。

  增强信息产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企业为创新主体,充分利用外资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外溢效应,引导企业加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建立公共技术平台等措施,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品制造企业。

  加强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区域合作。充分利用苏州的区位优势和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集群优势,积极推动区域内的产业链配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地开展与周边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

  2.软件业

  进一步完善软件产业发展环境。高标准建设软件工程中心、软件测评中心等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企业、行业的诚信和品牌,加快高级软件人才引进和培养。

  加快软件业基地建设。以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园、新区软件园和昆山软件园作为软件产业发展基地,积极吸引本土软件企业、国内外著名软件企业、留学生创业企业落户软件区。

  培育和做强本地软件企业。充分利用苏州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日益增多的软件需求,推进本地软件企业和传统制造业的战略对接,大力培育本地软件企业。重点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市场前景的软件产品,引导软件企业专注行业开发,在行业项目开发中积累行业业务经验,形成软件开发团组布局。

  大力发展软件外包。按照江苏省软件产业“双倍增计划”,坚定不移地实施国际化战略和人才先导战略,大力支持软件企业通过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MMI)认证,推动软件外包业务从低层次向中高端梯度转移。

  3.信息服务业

  大力发展通信服务业。鼓励网络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拓展网络增值业务,继续推进面向企业的ASP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广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通信等在网上政务、网上商务、网上购物、网上游戏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大力发展信息内容服务业。充分利用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发展互联网信息、电子出版、信息咨询、电脑动画、电子游戏及基于数字电视的信息内容产业,重点推动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商品化,推动网络教育、电子娱乐和商业信息等多媒体内容的制作和经营,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

  提升信息技术服务业。提高本地IT企业系统集成能力,鼓励本地IT企业从事技术咨询、安全审计、信息市场调查等IT技术中介服务。推行政府部门技术外包和业务外包,做好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推进传统信息技术外包(ITO)项目,重点支持现代商务流程业务外包(BPO)项目,鼓励探索最新知识处理外包(KPO)项目。

  积极培育信息市场。树立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商品化意识,发挥信息市场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支持信息中介机构的发展,提高信息服务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通过市场手段,形成信息资源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

  (二)基础设施

  通过强化专业规划和管理,引导调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结构,提高现有信息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按照普遍接入、业务融合、安全保障等功能要求,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1.通信基础设施

  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市的宽带信息传输网络。实施宽带城域网的大规模网络扩容和升级,完成对原有接入设备的改造,提高城市主干网络的容量和传输速率,提升网络服务能力。按照鼓励竞争、有序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语音、视频、数据业务的融合和资源共享。

  构建下一代网络设施。完成对现有通信网的下一代网络(NGN)改造,建成骨干智能光网(ASON)传输网,增强通信网功能和服务能力,提升通信网服务品质。

  继续发展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逐步增加网络的业务支撑能力。根据国家统一部署,适时开始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推进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的融合。

  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完成全网模拟用户向数字化整体平移,实现有线网络节目传输的数字化,兼顾卫星电视数字化和无线电视数字化,发展数字电视专业频道和数据广播,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加快农村地区公众网络建设。根据新型城镇体系布局规划,把信息基础设施从城镇延伸到乡村,积极发展农村宽带上网用户等业务,提高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覆盖率。

  积极推进互联网的区域内交换。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加强区域内合作,逐步实现与长三角各城市网络的直接交换,拓展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

  2.空间地理基础设施

  完善城市基础空间地理数据资源建设。建成多比例尺、全覆盖、动态更新的多用途城市和区域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初步建成城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共享以及各部门地理信息数据的实时交换。

  3.网络安全认证体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规定,按照省密码管理委员会的统一要求,编制《苏州市公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建立一个可靠、公正、统一的安全认证体系提供政策保障。

  建立具有国家认可资质的苏州市CA认证分中心,加快CA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创造良好的数字证书使用环境,引导和培育新的数字证书应用市场。遵循标准统一和共享互赢的原则,促进长三角区域内数字证书的交叉认证工作,适时推进不同行业数字证书的整合。

  4.智能卡

  建设以银联卡、第二代电子身份证和苏州通卡互为补充的我市智能卡应用体系。在政府面向市民的服务中,推广使用二代身份证和苏州通卡。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实施银行磁条卡向智能卡的迁移,推进各种智能卡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按照一卡多用的原则,逐步实现多种智能卡业务的合并,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电子政务

  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基础层,加快整合表现层,着力推进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重点的应用层建设,初步建成较为完整的城市级电子政务体系架构。

  1.电子政务整体架构建设原则

  电子政务项目之间的关联度高,为避免“信息孤岛”,防止重复建设,提高项目效益,电子政务建设须遵循以下原则:

  统一基础层原则。各应用系统的建设必须基于全市统一的政务网平台、基础数据库、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依托相对集中的数据中心。

  统一表现层原则。所有政府部门对外的电子化服务必须实现与全市统一的“一站式”管理和服务门户的衔接,逐步实施多终端、多平台、多渠道公共服务体系的整合。

  信息共享原则。基础信息必须充分共享,应用信息可按需协议共享。

  业务协同原则。在跨部门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中,应强化政府整体意识,淡化部门边界,推进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以提高政府整体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流程创新原则。适应新的网络化和电子化工作方式的特点,改进原有的工作模式和业务流程,实现工作流程的优化。

  2.电子政务基础层

  继续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设施。完成覆盖苏州全市、延伸至所有社区和行政村的政务外网建设。充分利用政务网网络资源,建立部门纵向网。加快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政务网接入工作。利用移动运营网络资源,初步建成全市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网,使之成为苏州市政务网的有益补充。根据《江苏省电子政务内网规划》的要求,建设苏州市电子政务内网,做好省内网在苏州市的延伸配合工作。

  加快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在各市、区全面部署数据交换平台,并完成与市级数据交换平台的对接。大力推广数据交换平台在各跨部门业务系统中的应用,把数据交换平台作为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各跨部门业务系统建设的基础。

  加快基础数据库建设。以公安现有人口信息系统为基础,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网络资源,实现公安、民政、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房产、卫生、计生、通信运营商等部门人口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构建人口基础数据库。实现工商、国税、地税、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法人基础数据的实时交换和共享,建立完整、准确、动态的法人基础数据库。以城市地理空间数据资源为基础,按照联合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依托城市地理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各部门地理基础数据的交换和共享,构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按照国家制订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加强对苏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细化工作,制定苏州市信息资源规划,明确各部门信息资源采集、维护的责任分工,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信息资源目录。

  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中心。依托苏州市信息中心现有资源,按照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利用数据交换平台,采集规范的政务信息,为政务信息进一步开发利用和建立各业务决策支持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整合政务网内部的硬件资源,充分发挥其利用效率,积极推行部门信息资源和硬件资源托管于苏州市政务数据中心的集约型方案。

  加强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建设。全面起动和实施电子政务安全平台建设,在骨干层保障网络的通畅,在接入层部署相应的网络安全设备,在全网范围内建立防病毒体系。在政务网和其它网络互联处提高安全等级,防止网络入侵。建设集约化的灾难备份与恢复系统,建立一整套安全防范机制,定期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检测,对突发性的安全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完善网络安全规章制度,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建立部门网络安全负责制。

  3.电子政务表现层

  进一步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工作。坚持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围绕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三大定位,突出“中国苏州”网站的门户地位,带动政府网站群建设,拓展政府门户网站的表现方式,在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终端以及公共信息亭上提供接入服务。

  依托苏州市便民服务中心,加快市民呼叫中心建设,使之成为政府对外服务的电话门户。整合现有各部门电话服务功能,提供面向企业和市民的各类咨询、投诉和建议等服务。加快呼叫中心和各部门业务系统的对接,加强呼叫中心和“中国苏州”门户网站的联动。

  依托人口基础数据库,开设“实名制市民信箱”,使之成为政府与市民联系的可靠互信的快速通道,集中发布来自政府各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并提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个性化服务。

  建立政府与企业统一的信息交互门户。制定政府向企业信息收集和信息服务的接口标准,逐步实现企业数据报送的“一表制”。建立基于CA的法人信箱,及时传递相关政府信息及服务结果。

  继续完善市委市政府综合信息网站,使之成为部门间共享信息发布与查询的门户、机关工作人员获取工作参考信息的资料库以及相互间交流的平台。基于CA认证,提供统一登录、权限管理和个性化定制功能。

  4.电子政务应用层

  以人口数据库为基础,构建市民综合服务管理体系。逐步梳理政府各职能部门对人的出生、教育、就业、劳动保障、纳税、购房、婚姻、生育、死亡等不同阶段进行服务和管理的信息需求与业务应用需求,开发和完善相应的业务系统,建立面向自然人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以法人数据库为基础。构建政府对企业的综合服务与监管体系。逐步梳理政府各职能部门对企业开业、成长到关闭的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知识产权服务、技术认定和行业许可、项目审批等信息需求,依托企业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加强联动监管,建立面向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的跨部门协同应用系统,提高相关职能部门的市场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以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体系。逐步梳理城市规划、建设、公安、交通、市政公用、城管、房地产、环保、园林绿化等部门的需求信息,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规划建设、应急指挥、公共管理、行政执法、公众监督和便民服务等系统的有机结合,推行城市管理网格化,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以宏观经济数据库为基础,构建宏观经济预测调控体系。完善宏观经济原始信息的采集、加工的方法和步骤,建立宏观经济分析模型,在提供宏观经济信息共享和服务的基础上,实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动态跟踪和预测预警。

  以政务信息资源库为基础,构建政府内部管理和协同办公体系。逐步梳理组织、人事、财政、监察、审计、档案、后勤等业务需求,依托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建立相应的业务管理系统,推进跨部门协同办公,提高政府内部管理效能。

  以上述五大体系为基础,分阶段构建城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对应急处置和综合减灾体系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整合各部门已建、在建的应急系统,实现各部门业务专网的互联,构建一体化的、平战结合的综合减灾和应急处置信息平台,完善对信息监测、前期处置、分析与辅助决策、协调联动、减灾或持续危机处置、资源调度等全过程各环节的支持。

  以上述五大体系为基础,逐步构建领导决策支持服务系统。为各级领导在全市经济发展、区域规划、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战略选择和科学决策中提供实时数据、预测模型、评估分析、参考资料等综合信息服务。

  (四)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

  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立全市统一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信息化质量评估体系,建成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完善教育信息网络,整合网络与教育电视的资源,促进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大力开发教学资源库,建立全市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不断丰富网上教学资源,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网上学校,积极推进终身教育,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加快文化事业信息化。加速苏州典型历史文化遗产、图书、珍贵档案文献、艺术作品、文物、珍贵音像资料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开发文化(文物)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充分运用数字化文化资源,开发电子出版物和多媒体、网络化的内容产品,加大苏州特色文化的推介力度,繁荣数字化文化市场。

  大力加强卫生事业信息化。进一步完善苏州卫生城域网,建立苏州卫生数据中心,实现区域卫生信息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建设。加快医院业务体系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建立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医疗信息化系统,逐步实现个人医疗信息的共享。

  加快城市智能交通的建设,完善城市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公交换乘信息查询系统和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推广公交电子站牌建设。普及卫星定位系统(GPS)在交通各类营运车辆上的安装和应用,完善城市出租车统一调度系统,扩大电话招车、网上招车等服务范围,方便市民出行。

  加快市政公用领域的信息化。建立城市综合地下管网信息系统,实现对地下管线的集约化、数字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公共信息亭在公共事业缴费方面的功能。充分利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领域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五)电子商务

  1.电子商务支撑体系

  进一步完善各商业银行网上支付功能,加强网上支付安全体系建设,拓展电话、手机、短信、WAP(无线应用协议)、电子钱包等其他电子支付手段,鼓励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良好的支付环境。

  构建苏州市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从“大通关”电子口岸建设入手,整合政府服务和企业商务流程,构筑一个连接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一站式”公共信息平台,以实现政务和商务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业务流程的集成与优化,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物流信息的共享,促进苏州市现代物流水平的整体提升。

  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企业诚信和个人征信系统。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及部门间的协调与联合,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建立权威公正的信用服务机构,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在线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严格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2.电子商务应用

  推进电子商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制造业基地的产业集聚优势,发挥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推进上下游关联企业间业务流程的融合,推进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支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构建苏州市中小企业公共供应链平台,推广应用服务提供模式(ASP),以缓解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投资与人才的不足。

  推进电子商务在生产型服务业中的应用。建设与完善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程设计、会议展览、中介服务、教育培训等重点服务业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

  推进电子商务在商贸业中的应用,促进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的紧密结合。在连锁企业、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专卖店、便利店中推广电子支付手段。拓宽“公共信息亭”等其它信息化设施在商品交易中的应用范围,推行网上购物和电子交易。依托苏州市公共GIS平台构建区域物流配送体系。依托核心商贸企业,构建苏州市商贸交易平台,实现商品交易由单一形式的面对面交易向多元化、电子化的市场交易方式转变。

  推进电子商务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利用苏州市公共GIS平台,整合现有苏州市旅游信息资源,构建苏州旅游景点空间数据库,建设旅游行程规划系统、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三维虚拟浸入数字旅游系统,通过各种多媒体终端,向游客提供苏州旅游全方位的信息查询、在线预定、客户代理等多种网上服务。以旅游电子商务带动相关服务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六)企业信息化

  优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构建和完善苏州市中小企业在线服务平台,提高政府对企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扶持和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的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和咨询服务机构,大力推广ASP模式,形成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区域企业信息、产品和技术配套数据库,加快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公共供应链平台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推动和引导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促进数控系统、工业生产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计算机辅助工艺(CAP)、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以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企业供应链的管理系统(SCM)和电子商务等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于企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及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试点企业的示范作用,对获得企业信息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的企业政府给予相应的资金配套。完善对重点企业信息化工程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企业信息化培训基地,加强对企业各层次人员,尤其是企业“一把手”信息化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七)农业信息化

  拓展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快各种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建设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态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等农业信息资源的数据库。

  不断完善“农业信息网”服务功能。全面提供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农产品和农资市场行情等信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的,切实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灾害预防系统。重点加强包括环境污染、旱涝、病虫害等农业监测和灾害预防系统建设,并建立适合灾害技术模型,提出预防灾害的技术对策。

  建立农业信息化推广中介服务体系。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和个人,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多媒体形象逼真的特点,以简单、易学、易懂的方式促进农业科技、市场信息、专业咨询和农业教育的发展。

  (八)社区信息化

  完善社区信息化设施建设。完成社区网光纤化升级改造。开发市、区两级社区公共数据库,建立社区信息的采集、交换和共享体系,实现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交换和共享。

  实现电子政务向社区的延伸。结合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托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统一电子台帐,开发政府各部门面向社区的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通过社区服务网上集成门户、网络电视、数字电视、市民呼叫中心、公共信息亭等途径,多渠道地服务社区居民。

  推动电子商务向社区的延伸。鼓励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社区电子商务和公益性服务,搭建社区商务服务和公益性服务信息平台。加快“公共信息亭”等信息发布和交易终端在社区内的布设,方便市民的公用事业缴费和日常消费。建立社区物流配送点,解决电子商务最后100米的问题。

  加快社区内部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立社区内部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社区安全监控等物业管理的信息化,并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向社区居民提供居家养老、家政中介、健康保健、文体娱乐、物业报修、缴付资费等信息服务。

服务热线:400-610-7333 | 邮箱:service@gpos.cn | 电话:8610-82564561/71 | 传真:8610-82564561-8025 | 京ICP备18017976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102号 Copyright © 2005-2024 Beijing Golden Point Outsourcing Servi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金支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