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羡慕沃尔玛、家乐福拥有的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时会发现,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本土企业其实很难通过简单的模仿,而获得那种将技术和自身企业实际情况及流程很好结合,并创造出切实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的能力。
随着信息化对流通行业业务发展重要性的提升,我国流通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信息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当作自己将来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倘若这种核心竞争优势能够很容易获得的话,也就不值得成为核心竞争力了,信息化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就是如此。
有专家进一步指出,作为市场经济最前沿、最活跃的行业,单纯的信息化仅仅是让零售企业获得了竞争的基础。同时,信息化有价值但也不稀缺,技术大家都可以去购买,这显然离不开作为零售行业IT技术提供者的各类信息化供应商,而这两者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磨合更对零售行业信息化的进程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IT供应商“金字塔”
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商场收款机算起,我国零售业信息化已经有“20多岁了”。有专家分析,如果零售业兴起更多的来自于国外的技术和企业,那么,在发展的前十多年,本土的IT供应商,包括硬件、软件、服务等方面也有过在较低水平上的“辉煌”。一般而言,现在大家经常说的零售业IT供应商更多的是在软件提供商方面,因为这些企业更加贴近行业。当然,直到目前,真正意义上本土的全国性领先供应商还没有出现。
另一方面,随着IT行业的进一步回暖,特别是我国零售业持续较快增长,越来越多的国际IT巨头看好中国的零售市场,全球零售业软件市场的不断升温也同样投射到了我国的零售业信息化市场。众多国际IT巨头的身影,无论是人们已习以为常的IBM,还是SAP、ORACLE、思科、惠普,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切与零售行业相关的场景中,大家都热切希望在中国的零售业信息化市场分到一杯羹。当然,这也给中国本土长期耕耘零售行业的IT供应商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本土零售业信息化专家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IT巨头对零售行业的介入,我国零售信息化市场正在或者是已经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市场结构。国际IT巨头凭借实力高居金字塔尖,接下来的是本土IT供应商中较有实力且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如富基、长益、海鼎、融通等等,尽管如此,这些本土企业中的佼佼者也肯定是某些国际IT巨头的ISV(独立软件开发商)。而再往下,就是为数众多的小型本土IT供应商,一般业务较单一,服务带有明显的当地性。这样的底层企业约有二三百家。”
“而对于收入来说,结构正好相反。不说底层的小型企业,更多的利润集中流向了处于顶端的国际IT巨头,而中间层的本土IT供应商可以认为是‘做得多、拿得少’。此外,行业的发展也在进一步加剧竞争,相当一部分优秀的本土IT供应商虽然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生存得并不轻松,相反整个行业的利润并不高,他们赚的也都是辛苦钱。如果把国际IT巨头比作上游企业,那么本土IT供应商倒更像是‘零售商’。”当然,这位专家也指出,造成这种市场状况的原因主要还在于资本、技术方面内外企业的巨大差距。
此外,同为中间层的本土领先IT供应商也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据一位零售企业的CIO透露,目前希望通过分析这些企业的财务报告判别高下显然很困难,而了解其在行业内的口碑好坏也并不能得出当然的结果,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了解这些供应商的雇员的人数,受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IT供应商的生存和服务能力从其雇员人数上就能做出一个比较。
当然,本土的IT供应商也存在进一步细化的趋势,“企图涉足所有领域的供应商在目前的情况下将不能很好的生存下去,而发挥自身长处,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的研发,将更有可能做到精耕细作,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市场。”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分析道。
信息化需求巨大
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到2009年,我国零售业整体IT市场将达到122.2亿元,2004年至2009年的复合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16.0%。显然,尽管中国零售业还处在成长期,但中国零售业未来的成长离不开信息化的投入,尤其是近年来零售企业疯狂扩张、并购重组的推动,原来信息化水平较低的零售企业开始追赶“零售百强”,而一些本身信息化在国内比较领先的企业更是开始向世界零售巨头看齐,开始系统的更新和升级。
有分析认为,随着规模的扩大,不少大型连锁零售企业背离了规模效益的法则,反而出现规模与效益增长不同步的现象,而信息化在减少这种“成长的烦恼”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显露出来。
同时,信息化应用不足也是一大问题。我国零售业目前的信息化进展还不是十分理想,最大特点就是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既有还处于刚刚起步的企业,也有已经开始现代物流、数据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等高级应用的企业,即使在同一企业内部不同部门间的应用水平也是不同的。有专家分析,国内零售业应用软件虽然达到了“单品管理”的层次,但管得还很粗放,缺乏将销售数据提炼出来应用于经营决策的“商业智能”。
“在以前,花上十几万元买个单机版的小型软件和一些设备,能够在收银、收货、库房管理等操作层面上减少一些人力投入就已经不错了,而现在肯花上百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上线一套大型系统的零售企业已经比比皆是了。在外资企业的压力和带动下,本土零售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正在不断加强。”一位长期从事市场销售的人士这样告诉记者。目前,国内零售企业关注度较高的首先是客户关系管理、如何与合作伙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以及数据分析应用和对企业的决策支持。此外,由于连锁和跨地区开店管理的需要,网络安全、增加网络带宽和局域网建设的需求也有明显的增长。
选择要与市场合拍
相对于其他的信息化市场,零售行业一直存较大的特殊性。这不仅仅是因为零售企业本身参与整个信息化的过程是其他行业很难比拟的,因而零售业IT市场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更在于零售业信息化市场的集中度非常的低,零售企业在选择信息化合作伙伴时,常常难以找到合适的参照体系。当然,随着零售业信息化市场“金字塔”结构的日益明朗,零售企业这一选择难题将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
从本土IT供应商的角度看,在零售业信息化的产业链中,部分厂商的“内功”还比较欠缺,因而开发的零售业应用软件有“头轻腰软脚重”之嫌,软件缺乏必要的数据分析能力,而系统应用架构又相对僵化。相较新零售巨头规模上的发展,不少本土IT供应商的规模就相对显得越来越小,产品研发与项目承载能力越来越弱,用户“巨人”与供应商“矮子”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因而,也有专家提出在目前这种新的市场格局下,“门当户对”对零售企业也许是一种相对保险的选择。
而另一种新的趋势则在日益引起零售企业以及IT供应商的重视,有资料显示,已有一定数量的零售企业在向自我开发及购买软件之后二次开发的方向努力。据业内人士的统计,目前我国零售50强中已有20%是按这种方式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更新的。专家分析,在实际运作中,相当一部分零售企业认为软件开发商不懂业务,其产品不能满足企业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新需求;而软件开发商则认为零售企业管理不规范,双方的沟通程度不足。而现有软件产品所谓的标准化、统一性,试图让用户均按系统定义好的要求去经营管理,也显然不符合我国零售业的实际情况,流通企业也只好退而求其次,自己动手了。
当然,有很多的零售及IT专家并不认同“自己动手”的合理性,就如10年前很多企业抱怨国外ERP软件的“水土不服”,而现在更多的企业却在寻找自身管理上的短处。
另外,对一些零售企业尤其是中小零售企业来讲,更深层次的信息化“内功”,例如选型的能力、实施的能力、应用推广的能力等,则显得更为重要,同时,这些企业也需要把力气更多地放在应用挖潜上。在信息化特别是在软件方面,中小零售企业更看重价格,但对软件的充分使用无疑能带来更大的收益。
在目前的零售业信息化市场,对IT供应商而言,尽管参加零售企业招投标、项目论证等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但行业内的“关系销售”潜规则还远没有达到打破的程度。尽管本土IT供应商相对还很弱小,但专家建议,IT供应商也应该做好目标客户群体选择,结合自身实力,选择合适的细分领域,进行精耕细作。此外更要注重品牌与服务,树立技术领先的地位。这样,本土IT供应商一定有机会攀向市场“金字塔”的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