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服务热线: 400-610-7333

新余市“十一五”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 2006-08-16 09:50  作者或来源:unknow

 

“十一五”期间是新余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极为重要的时期。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㈠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主干网方面:完成光缆主干线2500皮长公里的铺设;互联网出口带宽从几十兆提高到20G以上。各大网络本地交换能力达到1000兆以上,实现新余几大信息网络间的高速互联,并开始为周边地区提供高速交换服务。

   宽带接入网方面:城域宽带网已覆盖市区95%以上的大楼和小区;互联网用户发展迅速,达到近2.87万余户,城市入网率达20%以上;有线电视网双向改造和电信网宽带改造已初步完成,并开始提供面向企事业单位和家庭的宽带信息服务。

  通信业务方面: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5.8万门,长途业务电路1.5万多路端,数字通信端口3万多个,基站数量达到980个,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27.2万户;移动通信继续快速发展,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数为38.4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59/百人。

  广播电视网络方面:全市拥有电视发射台2座、电视转播台1座、广播电台3座、卫星地面接收站18座;全市391个行政村,有340个开通了有线电视信号,3807个自然村,有1476个开通有线电视信号,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达12.59万户,有线电视用户率达42%,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8%,基本上实现村村通广播、村村通有线电视。

  邮政业务方面:全市邮政部门拥有电子化局、所58处,邮路总长度2725公里(单程)。

  金融业务方面:市各大银行推出16台自动柜员机(ATM)、262台销售点转帐终端(POS),发行各类银行信用卡超过26.5万张,每百人拥有25张卡。

  ㈡电子政务初具规模。集中力量建设市政务信息网,通过组织实施省市联网工程、市县联网工程,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的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为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和开展信息交流构筑了统一网络平台。至今已联通70余个市直党政部门,县区党政综合办公楼也已接入政务信息网。以政务信息网为依托,已建成市、县互通的视频会议系统、政务网的电子邮箱系统、市委保密机要局党政机关密码通讯系统、市委办和市政府办政务信息报送系统、水利局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统计局全国统计内部办公系统、发改委农业经济计划系统以及司法、教育视频会议系统等。同时,采取示范引导、以评促建等方法,推动各级各部门建设门户网站或网页,形成“中国·新余”网站群。到目前为止,市级四套班子都建起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分宜县、渝水区、仙女湖区、新余经济开发区以及市政府50余个部门已建立了门户网站或网页,基本形成了以市政府网站为核心的政府网站群,实现了政务公开,开展了网上办事,网上政府已成雏形。

  ㈢各领域信息化全面推进。网络条件的逐步改善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政府、企业、农业、教育、市民五大上网工程扎实推进,覆盖面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各行各业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的良好格局。信息资源开发取得进展,我市已开发和正在开发建立各种数据库近百个,全市一些行业、部门、重点企事业单位相继建立了一批数据库。特别是宏观经济、科技、教育、政务、金融、财税、工业、外经贸、防汛、工商、公用信息等方面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较快,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市信息资源开发正逐步向综合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服务业已经开始起步。各种类型网上信息服务、社会性信息咨询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建立了新余招商网、赣西企业网、新余农业信息网等专业服务网站;进一步培育提供系统集成、网络接入服务、软硬件服务及其它网络和信息增值服务的服务企业;积极开展电子邮件、网上交易、网络广告、网上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服务,进一步促进和规范信息服务市场的发展。

  ㈣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到2005年,我市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近11.4亿元,其中,邮电业务总量6.6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完成销售收入4.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4亿元。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飞宇集团、江西赛维、上扬软件等信息产业优势企业落户新余,我市的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形成了以电子元器件、数字视听产品、电子材料、软件开发为主的产业结构。信息产业开始朝软件研发、应用服务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并举的方向发展。

  ㈤基本形成了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顺应时代的潮流,提出以推进电子政务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数字新余”的发展战略。市委通过的《关于加快区域中心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新余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新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都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同时,我市还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通知》、《新余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运行管理办法》、《新余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为市政府门户网站提供信息保障的工作职责》等文件,进一步规范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形成信息化的长效机制。这些都为推进信息化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设立职能部门,为信息化工作奠定了体制优势。20029月,在机构改革中,我市率先在全省组建了信息化工作专门机构----市信息化建设中心,为市政府直属正处级单位,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市信息化建设中心合署办公,负责全市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协调、管理以及承办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同时负责市人民政府网站的日常维护和信息更新工作。去年我市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成立了以市长挂帅、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新的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协调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强化职能,较好地发挥了全市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政策制订和组织管理工作。这是我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举措,从管理体制上保证了全市信息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加大宣传力度,为信息化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市信息化建设中心、新闻等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信息化知识宣传,加强对信息化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宣传,强化政府的导向和示范效应,宣传信息化工作,普及信息化知识。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普遍开展了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在各大中高校及民办院校开设信息技术专业,在中小学增加计算机课程等措施,加强了信息化的基础教育。

   虽然我市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领导干部的信息化意识不强,对信息化工作重视不够;二是信息化建设的项目、资金、人才等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三是市直部门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四是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不高,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电子商务开展缓慢,电子信息制造业占全市经济比重较低;五是跨部门应用系统建设有待突破,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较低,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等。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实施原则

   ㈠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家信息化的指导方针,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坚持 “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应用主导、发展产业”,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电子政务带动管理信息化;以电子商务推进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知识的普及促进社会公共领域和家庭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以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以重点领域信息化全面推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㈡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使我市拥有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信息服务、活跃的电子商务市场、发达的信息产业;信息化综合指数居全省领先地位,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建成“数字新余”。

  具体目标:

   1、信息基础设施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建成和完善城域宽带信息网络,城域出口带宽显著提高,市中心区实现宽带接入到户,郊区城镇和中心村基本实现宽带接入到户;至2010年,固定电话普及率从2005年的24.7%增长到36.6%以上,移动电话普及率从2005年的34.9%增长到52.6%以上;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9%,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 70%以上,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18.9万户以上;互联网用户数超过7万户,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0%以上;网络间实现高速互联互通;各大网络基本具备提供多媒体业务的技术能力。

   2、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完善。建成和完善覆盖市、县(区)、乡(镇)、村(社区)的四级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和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实现政务信息发布、在线交互、公文传输、网上审批和办事等功能,提高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和便民服务水平;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基本实现机关内部的电子化办公和面向公众的网络化服务,电子政府基本形成。

   3、信息技术应用在全市各个领域取得明显成效。传统产业主要企业的信息技术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运行服务和保障体系,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50%以上。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及其应用体系基本建成,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成效显著,所有学校、医院、档案馆、图书馆都接入互联网,社区服务基本实现信息化。

   4、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程度有较大提高。着力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共享,增强公益性信息服务能力,拓宽信息服务范围,推动我市信息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建成一批信息资源网、基础性数据库及信息网站,各部门专业数据库建设和相对完善的企业、个人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和社会信用登记与查询系统基本建成,全社会信息资源基本实现数字化,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增长显著。

   5、信息产业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优势产业。信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由4.88亿增加至130亿,信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由1.4亿增加至3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0.7%增长到9.7%以上。电子信息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大大提高,基本形成信息产业集群、配套发展的格局,出现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6、信息化发展环境大大改善。信息化宣传教育成效显著,全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显著提高。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政策规章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市场服务体系等基本形成。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㈢实施原则

   1、把加强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坚持政府先行,把政府信息化建设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积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杠杆,调动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市场规律推进信息化建设。

   2、把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培育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结合起来。信息产业要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市场空间加快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信息基础设施要充分依靠信息产业发展提供的技术和产品支持,更好地发挥服务效能。

   3、把加快信息化发展与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按照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原则,促进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使信息技术加快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信息技术企业要主动向传统产业渗透,切实为传统产业做好服务工作。传统产业部门要在生产、流通、管理等环节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

   4、把推进信息化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结合起来。信息化建设要坚持贴近市民、服务发展。按照为民、便民、利民的要求,围绕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把信息化融入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增强信息化为广大市民服务的能力,以满足广大市民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切实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平。

   5、把联合建设与有序竞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提倡公平、有序、适度的竞争,在竞争中联合,在竞争中发展,避免盲目竞争、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6、把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结合起来。要大力提倡和鼓励技术创新,注重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同时,加强国际、国内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建立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成果产业化机制。

   7、把全面发展与重点推进结合起来。既要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推进信息化,又要着眼需求,效益优先,从客观需要出发,有重点、分步骤推进信息化建设。

  三、主要任务

  ㈠建设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综合利用各类网络资源。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联合建设、有偿使用”的原则,加强政策引导和管理,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建立信息安全监管支撑体系。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抓好信息管线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共享型集约化信息管线网络。强化对通信管道的建设、使用、管理和监督,提高通信管道的使用效率;继续提高城市主干网络的传输能力和交换能力,适应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需要;着手建设新余宽带信息交换中心,加快各信息网络之间的互访速度,促进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实现“新余信息,本地交换”,把多家参与建设的宽带IP网连接成支持信息应用的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本地网络的信息交互能力;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加快传统通信网络的宽带改造,推动通信网络升级换代和移动通信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推进新一代互联网工程,基本实现网络数字化、宽带化和智能化;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加快建设数字电视网,逐步实现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增强信息交换和互联网接入功能;继续提高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及率,不断扩展服务覆盖面,拓宽信息内容业务,完善信息服务产业链。

  ㈡加快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以政务网、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政府部门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为目标,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设符合国家电子政务标准的统一内外网平台,实现政务电子化和网络化。加快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步伐,建设数据交换中心和统一的政务网运行管理中心,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以市政府网站为中心的各级政府、部门门户网站,完善各类政务基础数据库和综合业务数据库, 以市政务信息网络为依托,整合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应用系统,加快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公共信息资源库和业务系统建设。重点建设全市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以及人口管理、法人单位、空间地理、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和宏观经济数据库;推广信息应用系统,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各部门、各领域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决策信息系统、视频会议、电子邮局、公文流转、网上审批等应用系统,推动政务工作电子化,实现无纸化办公和各部门网上协同办公。

   ㈢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大力推进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生产流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营销商务电子化。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和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示范工程建设。推进电子商务开发和应用,逐步建立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及服务系统,推广网上贸易洽谈、网上采购、网上交易和网上支付,发展以电子商务为纽带的现代化物流业。开展龙头企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推广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创新服务模式,大力发展银行卡产业。

  ㈣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信息服务。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应用信息技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推广农业管理信息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农业科技信息系统、农副产品销售系统以及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农业科技、农业专家、农产品资源、农业良种培育、农产品销售、投资项目、绿色食品、等综合农情数据库,在生态农业、土壤改良、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农业生物工程、农业经济效益分析、森林环保、农产品市场动态与质量监测、气象预报等方面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在现有政务网络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全市有线电视、远程文化教育和互联网等进村入户工作,实现网络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三线合一。建立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乡镇和示范村,整合涉农网络系统、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体系,建成覆盖全市县区、乡镇、村的农村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全面提供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农村经济信息服务,逐步消除城乡数字鸿沟。

  ㈤积极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化,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建成全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立覆盖各项业务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实现资金收缴、发放及相关业务信息化。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加快建立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建成并完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和规划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建设和完善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道路、水、电、煤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程度;建设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城市交通信息网络和公共交通管理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房地资源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全覆盖的多用途、多比例尺的地籍、房籍基础数据库;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环境保护管理、环境卫生管理、自然生态保护管理等;开发和建设防灾救灾应急联动信息系统,加强本市对各类事故、灾害、案件和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中的保障能力;建设和完善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城市人口管理水平;组织各相关部门共同建设城市应急指挥中心,使公安、防汛防旱、安全生产、环保、城管、气象、交通、电力、卫生、防疫、疾病控制和国土等有关单位信息互通,运转协调,形成全市统一的应急指挥工作机制。

  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信息化,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建设覆盖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信息数据库体系,加强公共信息库的建设,提高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应用水平。推进教育领域信息化,加强校园网建设,提高学校计算机拥有量,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加强校园网建设,提高学校计算机拥有量,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建立各个层次、多种类型的网上学校,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发挥教育资源利用率,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医院和医疗信息化,搞好各级医院内部管理的信息化,二、三级医院全部实现联网,推进病历管理数字化,建设老人健康档案库,发展规范化的医疗和药品网上咨询及服务,逐步推进远程医学;积极开发适合于宽带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音视频内容等文化娱乐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的图书馆、资料馆和音像馆等;建设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积极推进旅游信息服务的产业化;积极开发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等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各类体育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网上新闻宣传和电子出版业;推进社区信息化,开展电子社区示范工程建设,改善社区的信息化服务设施和居民上网条件,建设一批设施齐全、技术先进、服务周到的信息化建设示范社区和社区信息化示范小区,实现户籍、治安、物业等社区管理信息化,推进劳动就业、生活救助等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与市民服务信息系统,逐步将社会保险、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和水电煤气等收费系统整合进来,实现社会保障信息化“一卡通”;建设 “信用新余”,加快建立相对完善的企业、个人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和社会信用登记与查询系统,为社会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信用信息服务。

  ㈦以推进信息化为契机,努力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以经济开发区为基地,发挥新余高专和民办院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软件业,开发建设软件园,重点加强与省内外软件企业合作,积极引进软件企业,扶持上扬软件等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扶持飞宇、江西赛维等企业发展电子元器件及数字视听、太阳能多硅晶片产业化等项目,促进企业迈上新台阶。积极发展通信服务业,努力扩大移动通信交换容量和覆盖范围,提高通信质量,扩张用户规模。注重培养和引进信息化人才,促进信息产业全面发展。

  ㈧加强信息安全建设,确保国家、企业和公民的信息安全。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支撑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应急处理预案、信息安全第一责任人、信息安全员持证上岗等制度;加强对信息网络和信息产品的监管,落实安全检测和认证制度,搞好信息安全设备研制、生产、销售、使用和进口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非法入侵、泄密、窃密以及传播有害信息等行为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保障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网上个人隐私,抵制不良文化、不实新闻在网上传播,维护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加强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大对急需的信息安全技术、安全设备和安全产品的自主开发力度,开发智能化的网络安全防御设备和监控设备;研究开发各类应用系统的安全解决方案;形成自主的网络安全标准规范,新建或改建的信息系统工程项目,配套建设信息安全子系统,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加强涉密信息系统的密码技术应用,完善以数字证书认证为基础的网络信任体系,推行计算机系统等级保护;加强全市网络监控系统、通信应急指挥系统、广播电视监测网建设,保障信息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四、重点建设项目

  ㈠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工程。以政务信息网为基础平台,实现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内部IP电话、各级视频会议、部门政务系统应用等。主要有: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网上审批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内部IP电话系统;数据备份中心;政府采购网络系统;防汛指挥网络系统;计生人口资源管理系统;审计信息系统;司法信息系统;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系统;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电子统计”系统;网上信访办公系统;网上档案信息系统等。

  ㈡电子商务工程。发展数字认证、数字签名服务;构建多种形态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企业和消费者信用库及服务系统;建设完善的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健全小企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立出口退税、配额许可证管理、进出口收汇和结汇、贸易统计等信息应用系统;逐步建立增值服务系统、商情信息系统。

  ㈢市民“一卡通”工程。建设全市为民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将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等全部统一起来,逐步将社会保险、养老、工伤、失业、生育保险、水电煤气收费系统及划卡缴税系统整合进来,实现一张IC卡统一管理,方便市民生活。

  ㈣农业上网工程。以加快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主管部门、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户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为农民提供农情热线、政策法规、供求信息、农业科技、新优品种和农产品销售等服务,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主要有:村村上网工程;农村电波入户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和完善新余农业信息网、农业经济信息网等涉农网站;建设数字农作物规划、监测系统;遥感、遥测农产品产量评估信息系统;建设农业科技、农业专家、农产品资源、农产品销售等综合农情数据库;推进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试点工程。

  ㈤“信用新余”工程。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规范市场秩序的要求,以打造信用政府为先导,培育企业信用为重点,增强个人信用为基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以信用基础数据、信用监管两大平台,政府、企(事)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通过“信用新余”工程建设,使全市社会信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政府公信力显著增强,企业信用制度基本完善,公民信用意识明显提高,全社会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环境初步形成。主要有: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成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设“信用新余”网络和“信用新余”网站;加快建立相对完善的政府、企(事)业、个人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社会信用登记、查询、监管系统。

  ㈥“数字国土”工程。对国土及土地资源的数字化,支持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和农作物生产分析、城乡地籍调查管理、土地评估利用、城镇布局规划等,实现国土及土地资源的现代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项目: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空间地理系统工程;地籍管理系统;土地征用、评估系统。

  ㈦公共安全信息化工程。以公安信息网络为主导,以各项公安工作信息化为主要内容,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建设设施先进、防范严密、控制有力的社会治安体系。重点项目:公安综合业务通信网;公安综合信息系统;公安指挥调度系统;公共网络监控中心;GPS卫星定位系统;互联网侦控及安全报警处置系统;重点要害部位视频监控系统。

  ㈧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和完善基于政务信息网网络平台上的财政信息网络纵向网(即省市、市县、县乡财政广域骨干网络)和横向网络(即以市、县财政部门为中心,连接同级预算单位、收入职能部门、人民银行同级国库、税收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城域接入网),搭建全市财税库银一体化系统;建立市级部门预算管理和国库单一帐户集中收付为管理运行模式的GFMIS系统,实现部门预算细化的网络化管理和绝大部分财政资金进入集中支付;县、乡建立以部门预算管理和国库单一帐户集中收付为管理运行模式的GFMIS系统。

  ㈨工商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市工商局数据中心;构建基于政务信息网统一平台的内部办公网络和对外服务的“网上工商”外部网;推广使用基础层业务软件、经济户口综合管理系统、信用警示系统、工商数字档案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并联审批系统、网上年检系统、电子商务备案及监管系统。

  ㈩税收信息系统工程。建立和完善市、县及农村税务分局三级网络系统;建设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多元化电子申报系统;出口退税系统;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系统;稽查管理系统;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征管系统;税控加油机、税控收款机系统;公文处理系统、CUTEFTP文件传输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财务报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基建会计管理、政府采购软件)、纪检监察机关案件管理系统和内部办公网等。

  (十一)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工程。对列入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的“新余飞宇工业集团家用电器项目”和“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多晶硅片产业化项目”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力度,促成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

  五、主要措施

  ㈠加大信息化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信息化宣传和舆论监督,强化政府的导向和示范效应,宣传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影响和相关知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要加紧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以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来认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战略意义,转变观念、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切实推进信息化工作。以应用为重点,通过组织竞赛、表彰先进等活动,推动信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㈡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推进信息化建设,必须按照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市信息化建设中心作为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要切实履行好全市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协调、指导和管理的职责。县区和市直各单位都要按照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负责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建立或指定相应的信息化管理机构,确定人员,负责本地区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形成全市统一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在各级政府部门和重点企业,探索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发展机制先进、功能健全、操作规范的信息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在沟通协调、咨询服务、公证监督、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各方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加快信息行业服务社会化进程,形成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行业自律机制和中介服务市场。

   ㈢优化信息化政策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努力做好信息化领域的执法监督、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应诉、法律服务等各项工作,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积极研究、制定和完善与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消费政策、吸引和激励人才政策、分配政策以及其他有关政策,优化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信息文化传播环境和信息人才培养环境,促进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应用和信息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㈣加大信息化资金的筹措和投入。逐步完善信息化建设融资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投资体系。加大政府对信息化的投资力度,加强市直各部门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务信息网的运行和维护,重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的保障,重大应用软件的开发等重点工程项目。县(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有关部门的支持,将我市重大信息化项目纳入国家和省里的计划。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对信息化建设投资。鼓励、支持本地或外地民营信息技术企业通过联营、兼并、租赁、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资产优化重组,发展信息产业。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国外政府和金融机构贷款,吸引各种基金组织投资。充分发挥银行资金的投资主渠道作用,对信息产业的建设项目实行贷款重点倾斜。建立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共同承担风险的风险投资机制,组建上规模的信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以市场的手段支持高技术成果转化,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

  ㈤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坚持把握社会需求,策划信息产业项目,以项目招商引资、招商引企、招商引智。积极争取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来新余办信息技术企业,实现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进一步改善软硬件投资环境,以市场换技术、换资金,高起点、多方位吸引世界500强和省内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来我市独资、合资创办信息技术企业,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迅速提升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

  ㈥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普及信息化基础教育,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调整高等院校相应的专业和学科设置,增加和扩充信息技术与管理的复合型专业,扩大信息化相关专业的办学规模和比重,培养信息技术与管理人才。鼓励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各类信息化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规范培训市场秩序。抓好各级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推进实施国家公务员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和考核。对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培训,配合信息主管制度的试行,建立企业信息主管考核和培训体制。

服务热线:400-610-7333 | 邮箱:service@gpos.cn | 电话:8610-82564561/71 | 传真:8610-82564561-8025 | 京ICP备18017976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102号 Copyright © 2005-2024 Beijing Golden Point Outsourcing Servi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金支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