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确我市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确保各项信息化目标的实现,根据《莱芜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和远景目标
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我市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重点实施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社区家庭信息化、平安莱芜信息化、电视数字化和信息产业提升七大信息化应用工程,全面加快信息化进程。
(一)政务信息化工程
以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综合监管和宏观调控为目标,以提高应用水平为重点,以电子政务为切入点,带动莱芜信息化发展。工作重点:
1.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完成全市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在内网上延伸公文交换系统,构建政府机关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实现政府办公的数字化、网络化。在外网上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审批平台,为党政部门的对外业务系统提供网络、信息、安全等支撑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支撑服务。
2.基础数据库建设。围绕政府部门主要业务,建立支持管理决策、业务工作和公共服务的各类数据库。重点建立政府基本信息数据库、政府业务运行数据库、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以及覆盖农业、资源、环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交通、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公益性信息资源数据库。
3.整合服务热线。结合现有的公用事业、投诉监督、监理执法等多种市民呼叫援助渠道,形成便捷、畅通、响应及时的与政府信息咨询有机结合的市民综合服务热线;开通市长热线,方便百姓与政府间的交流,让政府了解百姓的心声。
4.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从政务公开、交流互动、网上办事和便民服务四个方面功能进一步完善开发政府门户网站,整合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信息资源;进一步健全信息维护机制;进一步做好网站安全保密工作。
5.完善“金”字工程。加强“金保”、“金关”、“金税”、“金财”、“金盾”工程建设,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基本建立起“诚信莱芜”信用信息数据库。
6.促进科教文卫领域信息化。建设莱芜教育信息网络、莱芜数字图书馆;推进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全市疫情监测防治、医疗卫生信息、医药食品检疫防疫等信息系统,推进远程医疗的运用。
远景目标:到2010年,所有市直部门、各区及区直部门、乡镇(办事处)及事业单位全部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络化,100%的政府非涉密文件和信息可通过网络查询,60%的行政审批事项可通过网络办理;实现校校互通,全市所有学校全部接入教育城域网,80%的学校建成校园网;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基本建立起社会保障综合服务网络系统。
(二)企业信息化工程
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突出实施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推广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作重点:
1.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通过大力实施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MIS)等设计数字化技术,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客户资源管理CRM、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等管理数字化技术,生产装备、生产过程数字化技术,打造一批数字化企业,全面提升我市制造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大力推进金融业信息化。重点建设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大力推进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完善银行卡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推广数字认证技术,建立企业、个人信用服务体系,搭建多元化的金融综合业务平台。
3.大力推进服务业信息化。建立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基本实现全市铁路、公路、仓储、邮政物流等信息化;建立全市旅游数据库,逐步提高旅游业信息化水平;促进报纸、期刊、杂志、图书、音像等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4.建立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建立钢铁、机械、粉末冶金、纺织、电子信息等行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产品的宣传和网上交易;开展各类 B to B (网上专业市场、批发市场、货运市场等)、 B to C (网上商城、网上超市、专卖店等)等多种网上商贸交易活动,不断提高我市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远景目标:到2010年,全市所有规模以上企业进入以内部信息化系统集成为中心的企业信息化中级阶段,其中,4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进入以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为核心的协同生产、营销企业信息化高级阶段;60%以上的规模以下企业进入以单项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企业信息化初级阶段;30%以上规模以下企业进入企业信息化的中级阶段。
(三)农村信息化工程
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农民信息服务四个重点,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快农、林、牧、水利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工作重点:
1.建设农村基础网络。实施村村通光纤、村村通宽带工程,积极研究农村宽带用户市场规律,细分农村宽带用户市场,开发适合不同需求的宽带产品。联合有实力的计算机厂商,通过大规模定制和捆绑销售等手段,降低计算机成本,刺激农村用户购买计算机并使用宽带业务。
2.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依托全省农业与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加强行业和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建立“三农”信息热线和网站,建设农业信息化进村示范工程,基本建成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3.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在节水滴灌、测土施肥、病虫害防治、智能监测监控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升级。
4.以信息化应用促进农村管理。以农村财务管理为切入点,以农村经营管理为核心,开发应用经营管理、人口管理、党群管理、社会事务管理、资源管理、档案管理、村务公开等信息系统,基本实现农村基层单位对人、财、物的全面综合管理。
远景目标:到2010年,实现村村上网,农村宽带用户发展到5万户,建设200个信息村,基本构筑起农村信息化的框架。
(四)社区家庭信息化工程
结合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建立全方位的社区电子政务、网上社区事务管理、社区信息服务系统和社区家庭智能化建设等信息平台,通过与用户终端进行网络互联,基本建成包括安全保卫、物业管理、社区娱乐、网上购物、社区教育等方面的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化体系。工作重点:
1.加强社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区网络平台,实施家庭宽带上网工程,积极创造各种便利的用户上网条件,丰富信息产品和网络应用服务,推动广大家庭用户上网。
2.推进社区电子政务建设。建设社区专业数据库、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社区党务、政务、办公和管理的信息化;整合社区家政、物业、呼叫中心等社区服务资源,建设社区综合政务信息服务平台,向居民提供包括政务公告、新闻发布、法律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各种咨询服务和社区中介服务。
3.加强社区家庭智能化建设。建设社区监控系统和家庭火灾报警系统、紧急呼救系统、可视对讲系统、门禁控制系统和燃气报警系统等;推广三表远程抄表、车库管理等物业管理系统。
远景目标:到2010年,实现全市100%的社区接通光缆,建成社区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社区内60%以上的家庭实现宽带上网,30%以上的家庭实现信息化。
(五)平安莱芜信息化工程
运用城市管理监控系统平台,实现全市重点公共场合、煤矿矿井、旅游景点、酒店、海关等重点部位的安全视频监控,建立城市应急指挥联动系统,建设车辆GPS定位系统和网上身份验证系统,努力构建平安厂区、平安社区、平安街道、平安村庄,提升公安管理和城市综合治安管理水平。工作重点:
1.促进公检法系统信息化。建设金盾工程所需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提高公安系统各项业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建成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信息库、诉讼监督信息库等业务数据库,在重点业务、重点部门实现办公、办案信息化;完善全市法院网络体系,建立全市司法数据库;逐步实现公安、法院、检察院、国家安全等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综合利用,增强政法机关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能力,为维护社会治安和保持社会稳定服务。
2.完善城市和农村重点区域监控。建设主要街道、重要路口、重点繁华地段,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单位、要害部位的视频监控系统,增强防范能力。
3.建立城市应急指挥联动系统。构建城市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应用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整合110、119、122、120等紧急求助系统,完善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重大事故检测指挥系统,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警区以及不同警种之间的统一指挥协调,快速反应、联合行动,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利益。
4.建设车辆GPS定位系统。建设GPS车辆定位系统,提供实时道路流量信息,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现象,并为司机和乘客提供安全保障。
5.网上身份验证。实现全市所有大、中型宾馆到派出所的网上身份验证。
远景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全市公检法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全市应急指挥联动系统;视频监控点达到 5万个,覆盖全市主要公共场所、80%以上企业、主要路口、100%村庄;建成车辆GPS定位系统;全市所有大、中型宾馆到派出所的网上身份验证。
(六)电视数字化工程
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为用户提供数字电视节目及互动电视点播、付费节目等服务。工作重点:
1.改造HFC网,提升系统带宽,实现电视信号由模拟向数字转移。
2.建设高起点的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村村通”有线数字电视。
远景目标:到2010年,基本完成全市所有有线电视用户家庭的数字平移,逐步普及数字电视无线广播,大力开展数字视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数字点播等业务。
(七)信息产业提升工程
大力发展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加快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为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软件、硬件技术和技术服务。工作重点:
1.大力引进、培植一批电子信息制造业,改善我市的产业结构。
2.培育一批信息化中介服务机构。
远景目标:到2010年,信息产业实现经营收入30亿元,基本构建起信息化建设技术服务体系。
二、今明两年的工作任务
1.政务信息化。2006年底,全市100%的市区政府、市区直部门、乡镇设立网站,实现与市政府网站的链接,方便信息的检索,促进信息资源共享。2007年底,建成市区乡镇三级电子政务内外网,实现办公自动化、审批网络化;设立市长热线,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责建设各类呼叫中心,接受市民监督,方便市民对政务信息的咨询和查询;整合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各部门的横向联网;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全市统一的网上审批平台,网上审批率达到40%;继续完善“金关”、“金税”、“金财”、“金保”等工程建设,推进政府管理信息化。
2.企业信息化。2006年底,实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100%,中小企业上网率达到50%,各类企业网站入户率达到40%,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20%。2007年底,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依托数据网络、互联网,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财务人事管理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企业供销系统、网上采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的使用率达到80%;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的使用率达到60%。金融系统全部开通网上银行,实现货币支付的电子化;石油系统建设到油库和加油站的数据网络,实现网络化办公;各类大型超市、连锁超市建立连接供销存数据传输网络;各类物流企业利用现代化网络,基本搭建起先进的物流信息平台。
3.农村信息化。2006年基本实现所有的行政村“村村通宽带”,主要以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为带动,有重点地发展农村信息示范点50个,农村宽带用户发展3000户。2007年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进光纤”,发展农村信息示范点200户,农村宽带入户率达到8%;建立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村级门户网站300个,完成10家“农家乐”旅游网站建设;建设农产品供销服务网络,连接50家农产品收购、存储、加工大户;设立农村服务热线。
4.社区家庭信息化。2006年底,建设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成1-2个信息化示范社区,实现社区政务信息化、物业管理信息化、居民档案管理信息化,向社区居民提供政务公告、法律服务、社会保障等各种咨询服务和社区中介服务。2007年底,30%的社区建成信息化社区;在条件成熟、管理规范的社区建设社区监控系统、远程抄表系统等现代化物业管理系统。
5.平安莱芜信息化。2006年底,完成公、检、法、司数据库建设,完成市到乡镇三级网络建设;完成视频监控平台建设,并重点建设莱城市区和钢城市区的道路、金融、石油、公共场所、企业、网吧的视频监控,农村乡镇区域的视频监控,完成城区交通路口的“电子警察”工程,视频监控点达到1000个。2007年全面实施视频监控工程,并将监控延伸至村庄,视频监控点达到10000个。
6.电视数字化。完成广电基础网络的改造,完成3万用户的数字电视转移,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2007年底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20%。
7.信息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山东力创科技有限公司、莱芜市三和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开展项目攻关,培育新技术产品;加大信息产业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快速膨胀我市骨干电子信息产品企业,改善我市的产业结构。
三、明确部门分工
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要发挥好总牵头职责,搞好我市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加强组织调度,推进组织实施。其他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 认真制定分项规划,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加快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进程。市政府办公室主要负责电子政务整体规划和建设,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化,并负责电子政务内网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市发改委负责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市统一规划,并负责电子政务外网和市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市经贸委负责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市农业局负责农业信息化平台资源的整合,研究提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措施,并组织实施;市民政局负责社区信息化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工作,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推动家庭数字化建设;市政法委负责研究提出平安莱芜信息化发展的对策措施,并组织实施,全面提升公安管理和城市综合治安管理水平;市广电局负责数字电视网络工程建设;市科技局负责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攻关工作,培育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品;市网通公司负责信息化基础网络的规划建设,并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