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服务热线: 400-610-7333

安徽省“十一五”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2006-09-22 09:13  作者或来源:unknow

 

 

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㈠ 主要任务
1
、电子信息产业
⑴ 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从规划入手,加强行业管理,加大省市共建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园区积极申报国家级产业园区,同时认真抓好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并把基地和园区建设与培育我省自有品牌工作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重点建设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有:合肥信息家电产业基地、滁州信息家电产业基地、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基地、蚌埠信息显示材料产业基地、芜湖信息显示材料产业基地、合肥微电子产业基地、无为特种线缆产业基地,合肥软件园、合肥汽车电子产业园、芜湖汽车电子产业园、马鞍山磁性材料产业园、庐江磁性材料产业园、淮北电子铝材产业园、天长电子元器件产业园等。
⑵ 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在信息家电、软件、电工薄膜、特种线缆、磁性材料、显示材料等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行业优势和特色。“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促进和扶持这些产业率先崛起,拉动我省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同时支持有产业化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我省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⑶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在抓好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的同时,重点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和专项资金的扶持,鼓励企业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鼓励企业提高研发经费投入,支持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抓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着力推进大公司大集团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2
、信息化建设
⑴ 突出重点,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是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符合国家电子政务标准的统一内外网平台,基本实现政务电子化和网络化。加快资源整合,推动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建设综合性的社会应急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信息采集的实时化、规范化和信息传输的网络化,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二是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重点骨干企业和成长性较好的“专精特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切实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的应用水平;推进我省加工制造业示范工程建设,提高加工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三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加快农、林、水利、气象等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四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五是开展区域信息化示范,提高为社会公众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城市信息化试点和示范工作,加快建设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示范工程。六是初步建成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健全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大力推广信用电子认证证书。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抓好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
⑵ 建设交流与合作的信息平台,为“数字安徽”建设和东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一是建立信息化协作机制,促进部门之间、区域之间、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二是建立统一认证的信息平台,建立与长三角相衔接的标准统一、等级互认的信息认证平台,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优化区域信用环境;三是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建立政策法规、管理信息、政务动态等信息对接平台,为我省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提供服务。四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基础性数据库的开发过程中,做好与长三角地区衔接,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以城市“e卡通”建设为基础,积极支持沿江城市与长三角建立公共服务信息共享平台。
⑶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为社会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二是加强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引导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三是促进信息资源市场的繁荣,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进程,营造有利于信息资源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信息商品流通。
⑷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是合理扩大网络规模,有效提升网络层次。大力发展速度快、容量大、覆盖广的骨干网,重点建设宽带接入网。二是应用新技术,增强网络服务功能。适时建设第二代互联网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步伐,拓展网络服务功能。三是加快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场所普及信息终端设备,提高信息为公共服务能力。
3
、无线电管理
⑴ 加强频率台站管理。以频率资源管理为核心,建立动态频率管理机制。按照国家频率规划的要求,做好区域性频率使用规划,合理使用频率资源,促进无线电业务发展;健全完善频率台站数据库;加强对重要业务、重点频段的管理和保护,强化对公众网和专业网规范管理。
⑵ 加强无线电监测工作。制定安徽省无线电监测工作规范和标准并贯彻实施;加强对重点业务频段的无线电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查处不明信号,排除有害干扰;建立全省无线电监测应急联动机制,发挥全省无线电监测系统的联网功能和技术设备整体优势,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㈡ 重点工程
1
、电子信息产业
⑴ 信息家电工程
以合肥、滁州、芜湖等地的信息家电企业为龙头,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数字音视频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抢占信息家电制高点;同时引导传统家电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家电产品;积极发展信息家电配套产业,拉长信息家电产业的链条。进而巩固和提高安徽信息家电产业在全国的位次,把安徽建成信息家电的大省强省。重点建设项目有:滁州康佳工业园,滁州科思技术有限公司数字彩电,合肥海尔数字彩电,蚌埠亿多液晶电视、广告机等。
⑵ 软件振兴工程
进一步扶持软件产业发展,培育重点骨干软件企业,发挥软件园区的聚集作用,壮大软件产业规模;以发展应用软件为重点,拓展软件应用领域;以推进全省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发展软件产业;以重点行业应用为突破口,实现应用软件产业化,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大力拓展软件外包业务,支持软件出口,加快软件产业¬¬国际化进程。重点建设项目有:智能交通、电信、电力等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及控制软件,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软件外包,信息系统集成及信息服务软件,应用管理软件等。
⑶ 语音产业基地工程
以科大讯飞为载体,组建语音及语言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整合国内语音和语言基础研究资源,做大语音软件产业规模;解决我国语音及语言技术领域大规模产业化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语言软件开发应用、语音产品的集成、培训咨询和服务;增加语音产品的门类,提高语音产品的生产能力。重点建设项目有:中国语音产业基地建设,智能语音平台等。
⑷ 集成电路工程
抓好集成电路设计业和封装业,适时切入集成电路制造业,突出发展集成电路生产的配套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业以开发专用集成电路为重点,以信息家电的应用为突破口,加强市场开拓,完善为应用厂家的配套服务能力;集成电路封装业以提升集成电路封装的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为突破口,壮大产业规模;通过引进外来资金、技术、管理,建设先进集成电路生产的标准加工线。集成电路生产配套产业以发展集成电路专用设备为主线,积极推进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模具、锡球、氮化铝、金属基板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我省为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配套能力。重点建设项目有:国晶电子的集成电路封装,合肥微电子基地建设,铜陵三佳集团的集成电路专用设备、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封装模具建设,43所的金属基板产业化。
⑸ 电子材料及新型元器件工程
立足现有基础,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建设并完善六大产业链条:一是电容器用薄膜、薄膜电容器产业链;二是电子铜箔、覆铜板、印制电路板产业链;三是电子铜带、电子接插件、引线框架产业链;四是磁粉、磁件产业链;五是电子铝箔、铝电解电容器产业链;六是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链;重点建设项目有:铜峰电容器用聚酯膜、聚丙烯膜、人工晶体及片式元器件项目,铜陵有色电子铜带、印制电路板项目,马鞍山、庐江、霍山的磁性材料项目,天长新型元器件项目,蚌埠的片式电阻器项目。
⑹ 汽车电子工程
以我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企业为核心,建设一批汽车电子企业群。建设主要工程包括一个国家级汽车电子研发中心和三大汽车电子平台:合肥国家汽车电子研发中心;汽车智能仪表平台、智能化车载语音平台、智能控制平台;培育3-5家省级重点汽车电子企业。重点建设项目有:芜湖奇瑞的中央智能电子集成电路控制器项目,无为亿普电子电器产业化项目,金马集团的轿车组合仪表系统项目,芜湖VDO的智能仪表项目等。
⑺ 新型显示器件工程
以芜湖长信、蚌埠华光现有显示材料生产为基础,芜湖电真空所国家特种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支撑,加快显示技术产业化步伐,建设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力争在驱动电路、偏光片、导光板、彩色滤光片等关键配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有新的突破,加快平板显示器件配套能力建设。同时,加快OLEDSED等平板显示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建设项目有:芜湖长信、蚌埠华光LCD显示材料,芜湖电真空所的平板显示器项目。
⑻ 特种线缆工程
以无为、滁州等地现有企业生产条件为基础,突出产业特色,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链,重点建设特种通信线缆,包括原材料铜丝、辅助填充料、PVC、氟塑料护套及电缆包装。重点建设项目有:无为特种线缆产业基地,滁州特种线缆工程等项目。
⑼ 通信产品振兴工程
通过招商引资,广泛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发展通信产品制造业,助力产业高速增长,壮大产业规模。重点建设项目有:安徽四创基于IPV6的多媒体终端产品、网络视频服务器,安徽科力的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产业化等项目。
⑽ 信息服务与网络工程
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电力、医疗、金融、交通、煤矿、航管、信息安全等领域应用电子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计算机、网络产品、移动终端产品,大力发展增值服务产业。根据用户需求,开发个性化网络产品,拓展市场空间,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
⑾ 军工电子装备工程(略)
2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⑴ 电子政务工程
建设电子政务二期工程,建设和完善政府网站、基础数据库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海关、工商、财政、税务、金融、公安、卫生检疫、质检、水利、农林气象、电力、交通运输、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档案等部门的业务系统;建设跨部门业务审批和协同办公示范项目,促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实现部门之间的协同办公。
⑵ 电子商务工程
建设信用体系、支付手段、安全认证、物流配送等系统;建设骨干企业的电子商务工程;建设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完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消费环境,推动企业电子商务发展。
⑶ 企业信息化工程
建设国家和省级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重点骨干企业信息化工程;建立中小企业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
⑷ 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工程
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网上开展远程服务工程(包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农业咨询服务等),提高为“三农”服务能力;建设和完善综合服务平台等。
⑸ 数字城市和数字社区工程
建设数字城市工程,重点建设数字合肥、数字芜湖等工程;在数字化示范社区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数字化社区建设;建设和完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城市公共服务、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智能交通、城市环境动态监测等各种城市公共应用系统。
⑹ 应急保障系统工程
建设政府应急预案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省、市、县三级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网络平台,建设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事前预测、预警,事中决策、响应,事后评估、修订等工作。
⑺ 公共基础数据库工程
建设空间地理信息库、人口信息库、法人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企业与产品信息库、重点建设项目、地方法律法规、政府文件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社会信用信息库和信用评估体系;建设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影像资料馆、教育课件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⑻ 信息基础设施工程
建设高速宽带信息网,重点建设宽带接入网;适时建设第二代互联网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建设数字广电网;推进电信、电视和计算机三网融合。
3
、无线电管理
⑴ 省无线电监测指挥控制中心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地购置,指挥控制中心大楼、天线架设场地的建设,监测、检测等硬件设备的购置,海量存储系统、监测检测数据库、电波传播模型库等软件系统的开发。
⑵ 无线电管理综合业务信息网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升级改造;频率资源数据库、台站数据库等应用系统的开发;电磁兼容分析、频谱工程软件等支持系统的开发。
⑶ 无线电监测网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高山无线电监测站、长江防洪区无线电监测网、淮河防洪区无线电监测网的建设,全省固定监测测向站升级、改造、新建,全省电磁环境噪声测量系统的建设,全省多通道移动监测车、高频段移动式监测设备的购置。
五、保障措施
㈠ 加强法规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并根据我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我省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营造加快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保持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无线电管理的地方立法进程,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推进信息产业管理工作法治化进程,增强依法行政能力。
㈡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促进产业更快发展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提高企业对外合资合作水平,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积极参与各项招商活动,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我省信息产业,提高外商对我省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认知度。抓住世界经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产业发展向内陆梯度转移的机遇,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方式,吸引更多外商企业落户安徽。广泛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与邻省和电子信息产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加强交流与合作。
㈢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加快产业发展的合力
健全行业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加强省市共建力度,调动地方发展信息产业的积极性,做好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积极引导地方发展信息产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积极推动运营商、电信设备制造商、增值服务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携手促进产业的振兴与繁荣。
㈣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提升比较优势,努力解决产业发展的“空心化”问题。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合肥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的优势,积极推进国家在皖高校、研究院所与地方企业的合作,通过技术转让、入股等形式,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形成产业发展的优势,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㈤ 加强政府资金的引导,拓展融资渠道
加大政府资金引导的力度,提高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健全工作制度,用好专项资金,扶持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我省信息产业和全省信息化建设,建立多渠道融资体系,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做好企业上市指导工作,拓展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㈥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产业队伍素质
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创业发展的优越环境,形成吸引人才市场化、开发人才产业化、尊重人才社会化、服务人才个性化的良好氛围。制定和实施信息产业人才振兴规划,树立人才兴业、人才强业的观念,加快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产业队伍素质。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安徽安家落户、创业发展。鼓励高层次人才带课题、项目、成果、资金到安徽投资兴业。
六、2020年远景目标展望
从“十一五”末开始的后10年是我省信息产业稳步发展的重要时期,信息产业的综合实力将全面提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并将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到2020年:
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将突破2000亿元;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在更多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区域产业格局全面形成,软件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比重进一步提升。
信息化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向纵深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将更为普及,并将在更高层次上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以及区域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全面提高。
无线电管理队伍不断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频率台站管理科学规范,空中电波秩序良好,能够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

服务热线:400-610-7333 | 邮箱:service@gpos.cn | 电话:8610-82564561/71 | 传真:8610-82564561-8025 | 京ICP备18017976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102号 Copyright © 2005-2024 Beijing Golden Point Outsourcing Servi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金支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