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广州市信息化重大工程项目指南
序号 项目类别 工程类别 工 程
编 号 建 设 内 容
1 综合
信息
基础
设施 先进骨干通信网络工程 A1 发展3G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络,实现网络、终端和业务层面的三网融合。增加城域网和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实现与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宽带城域网的高速互联。
2 先进用户接入网工程 A2 建设光纤到户的宽带接入网、覆盖城区的无线局域网和双向互动的有线数字电视网。实施广播电视模拟向数字转换工程,推动数字电视多媒体应用。
3 “数字亚运”工程 A3 建立宽带通信网络,建立“数字亚运”信息系统,实现亚运会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和服务。
4 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A4 建立和推广网络信任体系,建立电子政务安全监控和应急响应体系,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开展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广州市网络安全监控和应急响应协调中心。建立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体系,建设广州市异地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中心。
5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A5 建立市、区、县级市政府数据资源管理中心,建立和完善支撑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初步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制定政府信息资源公开目录和共享目录,建立数据交换规范。全面建成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
6 电子
政府 政府电子政务网络
及平台建设工程 B1 扩展和完善各部门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的内网交换平台。提高接入交换能力和国际出口带宽,为各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运行提供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外网交换平台。建设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推进数字集群技术在应急联动、医疗救护、市政管理、民航、铁路站场、海关、电力、建筑等行业的数字集群通信应用。
7
政府业务管理信息化工程 B2 全面实现政府业务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政府信息网上公开,面向政府和公众提供服务。实现所有政府部门业务信息化管理和网上办公,提供政府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建设首脑机关政府决策支持项目,初步实现财政金融、规划管理、城市管理与公共安全、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等方面决策支持的协同办公。
8 跨部门信息系统工程 B3 推进电子公文、宏观经济管理、财政金融、工商管理、社会保障、社会信用、应急指挥等领域重点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有关部门行政审批系统信息化、网络化和行政许可电子监察,建立行政服务中心一体化信息系统。
9 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 B4 以政府综合门户网站群升级项目为龙头,以社保(市民)卡、数字证书、市民电子邮箱为支撑,以“中国广州政府”网站和政府智能化呼叫中心为门户,建设和完善政府各部门网站和各区、县级市政府网站、呼叫中心,构架面向社会、企业和市民的、智能化的一站式、一网式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10 城乡
管理
信息化 “数字城市”系统工程 C1 整合城市规划、国土房屋等基础信息资源,建立全市统一的地理空间基础信息体系,实现共享共用。推进地理空间信息在国土房屋、市政设施、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实现城市网格化管理。加快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交通管理决策、指挥调度和服务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11
城乡
管理
信息化 “平安广州”信息系统工程 C2 推进城市社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全天候的治安视频监控网络。推动政法信息网建设,实现政法各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继续推进110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平台、质量稽查信息系统、价格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12 国民
经济
信息化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D1 推动装备和机电工业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推动钢铁、石化、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构建产、供、销的协同式信息平台。
13 服务业信息化工程 D2 推动生产性服务行业信息化水平。建立数字化、宽带化和智能化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建立服务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的南方国际物流信息平台。以RFID应用为重点推广物品编码技术应用。提升广州电子口岸集成化协同能力。积极推进旅游、餐饮等生活性服务行业的信息化。完善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等公共平台建设,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14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程 D3 同步建设中心镇现代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一批信息化示范村,实现村村通网络,家家信息可上网。加大建设和应用“三农”信息系统力度。推广村镇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大“三农”信息服务的力度。
15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配套环境工程 E1 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的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电子商务投融资机制。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建设。普及数字证书、数字签名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加强企业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设,建立企业信用评估机制,办好广州信用网。
16
电子商务 行业电子商务工程 E2 培育一批电子商务交易量10亿以上的骨干企业和行业平台。积极推动行业电子商务应用。重点推进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加快推进现有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的电子化交易服务。扶持发展一批面向专业市场服务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新型大宗货物电子化交易中心。
17 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工程 E3 扶持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促进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推广。加快发展网上超市、网上购物、网上购票等便民型电子商务服务。
18
社会
信息化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 F1 完成全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市级和区级系统建设。广泛普及羊城通和社保(市民)卡在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的应用。
19 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
信息化工程 F2 实现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与就业、计生、工商企业登记、地税征管、房屋租赁管理等系统的对接和协同监管。
20 教育信息化工程 F3 继续实施“教育e时代”工程,完善教育专网、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推进城乡各类学校普遍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把素质教育内容纳入“教育e时代”工程,发挥教育信息化资源在提高市民素质中的作用。
21 先进网络文化建设工程 F4 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实现文化信息和档案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资源共享。积极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强城市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上网。加强互联网对外宣传和管理,整合互联网对外宣传资源,建立互联网对外宣传体系。
22 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 F5 建立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全面建成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完善公共卫生防疫监控信息系统,建立公民健康电子档案,推动电子病历数据交换。积极开展网上远程医疗。
23
社会
信息化 体育信息化工程 F6 加快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在体育事业的广泛应用,建立数字体育互动平台,提高各类体育设施和赛事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24 社区信息化和数字家庭行动 F7 建立覆盖全市社区的信息化综合平台,提供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建设面向家庭的电子社区网络,提供各类便民信息服务项目进家庭。开展“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宽带入户,倡导家庭生活信息化。
25
增强市民信息能力工程 F8 持续实施政企共填数字鸿沟项目,鼓励各界向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推广信息技术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引进信息化高级人才。开展信息化知识普及活动,加大对信息化重点项目和信息化示范单位的宣传报道力度。
26 信息
产业 信息产品制造业工程 G1 加快发展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战略性产业,培育集成电路、通信、计算机、数字视听和汽车电子等产业集群。加速聚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龙头企业,积极扶持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企业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集聚发展。
27 软件业发展工程 G2 加快基础软件和关键组件的自主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行业性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积极发展互联网软件、电子商务软件、娱乐软件。大力发展软件或模块定制加工、数据处理服务等软件外包。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建设和完善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政策、投融资和中介服务三大体系。
28 数字内容产业工程 G3 建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海量信息资源库,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娱乐产业。扶持大型跨行业、跨地区数字内容产业集团,打造知名品牌。
29
信息
产业 信息服务业发展工程 G4 继续发展电信传统业务,推动电信、广电和计算机三网融合,重点培育和吸引一批现代信息咨询骨干机构。
30 产业园区发展工程 G5 建设好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建立广州科学城、南沙科技园区等为核心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统筹规划天河软件园、黄花岗信息园、广东软件科学园、南沙资讯科技园等四大功能性园区,建成各具特色的一流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级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基地,建立2-3个信息服务产业园。
31 政策 法规、标准规范体系 政策法规体系工程 H1 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法规,结合广州的实际情况,加强信息化和信息产业专项规划和政策法规制订工作。加强信息化领域的行政执法力度,有效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保障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32 标准规范体系工程 H2 根据全市信息化的共建、整合和共享的需要,制定满足信息化项目建设、推广应用和运行管理等各环节需要的标准和规范。
33 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体系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I1 完善政府服务体系,推进产业园区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多层次的IT企业孵化网络体系。完善IT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创建行业性共用技术服务机构。加快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体系。
34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工程 I2 有重点地推进园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区域性创新合作体制。建立项目合作或战略合作联盟。支持核心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提升软件企业的产业化和工程化能力。加大政府采购法实施力度,优先支持自主创新产品。
35
区域和
国际合作 区域合作工程 J1 与泛珠三角区域各省会城市共同建设公共信息平台。推动在交通、旅游、公安、商贸、环保、卫生等领域信息化应用合作。积极与珠三角各城市合作推广信息化应用,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36 国际合作工程 J2 充分发挥政府和中介组织的资源平台优势,组织国际的交流和招商活动。继续举办广州国际信息产业周,形成国际品牌效应。积极推进穗港合建虚拟软件园合作。大力吸引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和机构到广州,发展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产业和信息产品制造业,形成带动和集聚效应。积极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扩大出口,开拓国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