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形势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已经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提升产业结构和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最先进的生产力。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重视信息化,在 2005 年 10 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给出了关 于信息化的最新定位和表述 :“信息产业,要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信息产业群,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办、国办下发的 [34] 号文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国家有关部门将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支持鼓励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加快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列入“十一五”的专项规划,近期
还 将出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导意见。这无疑将打破信息资源行业部门分割的现状,促进更多的内容资源通过信息通信网络进入流通领域。
信息化是人类历史上的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理论,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敢于跳出农业化和工业化的传统思路,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并及时总结经验,形成适合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理论。只有敢于创新,敢于打破传统观念,提出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才有可能闯出 "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 的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路子。因此,在信息化方面我们的创新工作相当艰巨。
信息化的宗旨就是以数字化、网络化、市场化、全球化、大众化、个性化的方式,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数字化和网络化就是把各种门类和形式的海量信息有组织地装在联网的计算机中,是必要的技术和基础;市场化和全球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大众化和个性化是社会和人类的必然需求,也是在市场经济中取胜的法宝。
经过十几年推进信息化的实践,我们提出并不断发展了由六个要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共同构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信息化体系。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自 1993 年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一直是我国信息化的薄弱环节。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放在核心地位,是我国推进信息化的一大特点。
信息资源、材料资源和能源资源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在我们人类可以到达的宇宙空间范围内,可以开发利用的材料资源和能源资源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不可共享的;而且,对材料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产生对自然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信息资源是无限的、可再生的、可共享的;其开发利用会大大减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人类和地球所在的宇宙在其存在的无限时间和无限空间内,生成了海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在其存在的有限时间和有限空间内,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和能源,也生成了大量的信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终究是要毁灭的。但是,在地球毁灭以后,信息资源作为人类的遗产,是可以在宇宙中长久地存在的。
大力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要以需求牵引,与信息化应用相结合,特别要注重实效。一是,发布和实施与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法规,制定相应的规划,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管理,规范信息服务市场行为,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三是,建设若干个国家级数据交换服务中心和一批国家级大型数据库,形成支撑政府决策和社会服务的基础资源。四是,加大中文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鼓励上网应用服务,鼓励信息资源的共享。五是,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的制订工作。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在信息化建设中,物理环境的高档次并不等于信息处理环境的高档次。信息处理环境建设滞后于物理环境建设,一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中的大问题。许多单位的数据库混乱状况与其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环境极不相称,使信息化建设无法取得实效,造成极大浪费。建议这些单位认真研读相关资料,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下大功夫。
更好的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要性和基本方法,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大力推进国家信息化,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