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省GDP排名前三的城市,常住人口再创新高。其中,广州、深圳分别达到1882.70万人、1779.01万人,佛山向千万级人口城市再迈进一步。不断膨胀的人口,对大城市的公共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如今,广东城市正探索以“AI赋能”解题公共治理问题。
5月25日—5月26日,由广东院士联合会、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4松山湖科学会议召开,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在会上表示,要探索建设城市级人工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
5月27日,珠海新设云上智城建设管理局,将力促以人工智能推动善治。
广东城市发展“智慧之脑”的背后,各垂直类企业为智慧城市的构想提供了现实支撑。
南财记者采访了解到,包括大模型、人工智能组网等在内的系列新技术与服务,已率先落向交通、政务、城管等诸多场景,企业日益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之一。目前,企业与政府部门联手挖掘需求、推动试点、迭代方案,并将广东这块“试验田”上结出的成果,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
公共服务迎来AI爆发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当一名乘客计划搭乘地铁出行,而从此刻开始,他有很多次机会享受人工智能的服务。
首先,在进站口,大模型可快速识别可疑物品,化解高峰期的安检点堵塞,未来“人包同行”或将到来。随后,智能客服将以更交互性的方式答疑解惑,甚至代为规划换乘方案。接下来,地铁信息屏将实时告知即将进站列车的不同车厢的拥挤状态,个性化的地铁广播也将实时播报路面天气、公交情况等信息。
这是佳都科技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王凯勾勒的智慧地铁蓝图。如今,轨道交通正朝着这份蓝图无限逼近,其中不少内容正在逐步落地。
在治理侧,人工智能带来的想象空间同样不可小觑。在佳都科技同广州交警的第一期合作中,双方选择了大约6000个交通摄像头接入平台,生成了数字孪生。物理世界被实时复刻,机动车流量、各类车辆占比、拥堵趋势、平均延误等数据被无间歇地捕捉,并分析出来。依托于这些内容构建起的大模型,可以预判具体事件的影响,并给出相应预案。此外,通过联动上下游路段流量数据,它将适时生成信控方案,更灵活地调节十字路口信号灯时间间隔,从而改善拥堵情况。
“此外,借助大模型的图文交互功能,它还能精准捕捉违规行为。”在刚刚召开的文博会上,王凯公开向媒体做了演示:他在对话框中输入了“骑电动车打伞的人”,几秒钟后,大模型即在其庞大的图像库中抓取出了相应的违规者,为后期的监管、处置提供了依据。
而在佛山市南海区,以无人机为载体的交通治理实践也在进行中。一场交通事故发生后,之前需要交警出警鉴定事故责任,如今仅需要派出无人机采集现场照片。
该项服务背后的服务企业中科云图总经理潘屹峰告诉南财记者,无人机巡查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一架无人机在两天半的时间,飞20架次,可以巡查20平方公里,大约与一支15人队伍的工作量相当。从成本上看,传统人工巡查每平方公里需要3000元,而同等面积下固定式小飞机巡查仅需160多元。
来自中科云图的数据显示,空天地一体的无人机组网已覆盖了佛山南海区567平方公里范围,占据全区过半面积。无人机在这片土地上空进行着24小时不间断巡查,现已发现了六千余条疑似问题线索,涵盖了城管、住建水利、自然资源、交通等方方面面。
在成本、人力、便捷性等方面的优势驱动下,目前AI正在广东的公共服务与治理领域迎来爆发,相关政策也不断落地。
仅交通领域,从两年前披露的《广东省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到去年年底发布《广东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指南》,再到今年4月出台的《广东省印发交通运输领域数据治理发展规划》,广东和智慧交通相关的政策正加速落地。根据相关文件,到2025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覆盖率将达到30%,数字交通感知传输网基本形成,一个运行管理智能高效的数字交通体系将构建完成。
转型需求源于现实挑战。2023年,广东总人口仍在增长,广州和深圳两座城市人口正逐步逼近2000万。
不仅仅是城市在扩大,城市群的扩大和跨城交通,也为公共治理带来了新问题。百度地图《2023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显示,广州跨城迁徙规模指数居全国之首。这些都为广东省“AI+公共治理”开辟了新空间。
目前,广深承载着很多无人驾驶、低空经济试点。截至去年底,广州已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797条,累计单向里程达到1623.5公里;今年2月,eVTOL“盛世龙”在深珠之间首飞成功,无人机外卖配送也早已在深圳试点。
随着“AI+公共服务”逐步深化,传统单向式的服务供给,也逐渐向“提供服务—接收反馈—服务优化”的交互式闭环转型。
政企联手探路AI治理
南财记者注意到,广东AI赋能公共治理的系列新举措,正在多个领域铺开试点。但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算力、数据,还是经营模式的探索,都距离成熟有一段距离。
“目前,多项试点已在顺利推进中,但未来进一步推广还将对交通设备、算力基础提出更高要求。”王凯对南财记者解释说,例如在广州地铁,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客服主要应用于新建线路,老线路若想应用需要先对陈旧设备进行升级。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省新一轮设备更新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正同步推进。根据有关政策文件,广东计划进一步巩固其在算力方面的领先地位,到2025年,智能算力规模将实现全国第一,政务云资源算力规模达30万核;到2027年,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将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其中交通、教育、医疗等将是重点。
与此同时,作为另一大“底座”的数据资源也值得关照,其收集与资产化是AI进一步赋能公共服务的前提。
目前来看,相关试点促进了数据资源的挖掘。比如在佛山南海,截至今年5月19日,中科云图已布设了36台无人机基站,无人机飞行超4.7万架次,产生了超360万张照片、13.8万段视频。海量数据到手后,南海区已组建有关联盟,纳入众多垂直类人工智能企业,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在此基础上,潘屹峰提出了两个可能的发展前景。首先,南海空天地平台现已接入“建筑物—搭棚架”“基坑开挖”等五种AI识别类型,中科云图后续计划接入更多外部算法,整合城市治理AI算法库,打造全国首个基于无人机大模型数据算法平台。与此同时,其还考虑对接数字资质交易平台,推动南海区数字资产交易挂牌。
可以说在接入大模型后,原本沉睡的数据开始被真正盘活。
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各地电子警察正在快速增加,广州仅今年二三月份便新增百余套交通监控设备。“但事实上,这些设备产生的图像信息多数时候处于‘沉睡’状态,只有当事故发生才会被调动。”王凯表示,大模型的实时监测、分析将使这些数据真正被全面激活,并有望化事后处置、被动服务为事先预判、主动服务。
此外,随着新技术的加入,公共服务市场向市场化主体“敞开了门”,相关企业往往同政府联手,参与到了实际运营中去。
以中科云图为例,其在南海区便派驻了团队,与政府部门协同管理无人机组网。据潘屹峰介绍,除佛山外,企业服务案例已落地全国30多座城市,中科云图往往会和当地国企合资成立一家公司,负责无人机组网后续运营事项。这些运营团队将无人机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线索分发给相关镇街和部门,促进信息互通共享。
在广州交警支队一楼大厅,与佳都共建的“智慧新交管联创中心”也是如此,双方共同发掘实际需求、推动新技术落地试验、收集数据并不断迭代产品和服务,围绕“AI+公共服务”,一个囊括多元主体的全新生态圈已建立起来。
2021年,广州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在其股东名单中,广州工控、佳都科技、广州地铁均在列。其中,佳都科技持股比例达26%。
据透露,该产投集团成立背后,其核心目的之一是促进链上企业“整船出省”,并将广东轨交产业理念推向全国。不久前全线贯通的长沙地铁6号线便是成果之一,佳都科技作为出资方之一,为这一线路提供了智慧安检、智慧票务、智能客服等集成服务,促进实现了车站与线路运行状态可视化、运营管理自动化。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既是甲方,又是乙方。”在王凯看来,当运营服务商兼具了股东的角色,其降本增效动力会更上一层楼。
企业的加入,又为AI在公共服务上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可预见的未来,AI在城市公共治理的应用还会加速。
(作者:丁莉 编辑: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