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年初雪灾的磨炼后,我们蓦然回首,2008年IT业界必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和更为深刻的变革,未来中国市场发展的机会将继续源于产业的融合与创新。
雪灾的危情已经逐渐散去,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此次雪灾在三个方面表现出了我们的灾情应对能力明显不足,交通、电力、通信成为受灾最严重的三个领域。IT企业也损失惨重,主要是在生产制造和渠道货运方面。在雪灾给我们带来了严重损失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环保节能、建设IT产业基地、科技抗灾等将给未来市场带来更多机会。
雪灾后凸现节能需求
此次雪灾造成近20个省区市拉闸限电。据电力部门统计,电煤短缺造成被迫关停的发电机组达4000万千瓦以上,这是供电紧张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由此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是,环保的议题排位将更加靠前。
IT方面,节能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而此次雪灾的拉闸限电现象,正是对节能环保提出的新需求。
通常情况下,一台核心层路由交换机的实际功率大约在800~1500瓦之间,按照全天候365×24小时运转计算,其每年用电量大约在7000~13000千瓦时。而且大多数企业一般部署两台交换机互为备份,加之边缘层数量不等的交换机、终端PC,以及为了控制室内温度所增设的空调设施,一个普通机房每年的电费在7万元左右。而对于规模较大的行业用户费用则更高,据调查,上海某运营商单月电费竟然高达10万元之巨。而以前的Google公司,由于其全球的广告代理商采取了大量的数据中心服务器,需要近20家1000兆瓦的发电厂为之供电。由此可见,IT产品的耗电量并非无足轻重。
美国PTC公司技术部经理刘熹微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很多制造型IT企业来说,节能一直是一个重要议题。要真正实现IT节能,首先IT产业界应达成共识,无论是芯片、内存、主板、电源、显示器、机箱等生产制造企业,还是电脑整机制造商都要行动起来,加大节能产品的研发投资力度,让低能耗产品成为一种普及化应用。”
再看通信方面,此次受灾地区通信大面积中断主要是受累于电力系统的全面瘫痪,所以通信方面也同样需要考虑节能问题,比如考虑是否加大采用环保型基站的力度,通过负载平衡能耗的方式提高基站的能源效率,从而降低能耗。毕竟这样的基站可以实现70%的能源节约。而对运营商来说,如果大量采用节能设备,既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环保,节省更多电力成本,也能增加灾害情况下的抗风险能力。
可以预见,雪灾后“节能”这个话题将变得更为沉重。
南北工厂化解灾难危机
突然来临的雪灾给众多IT厂商和渠道商的销售造成了重大影响,许多厂商和渠道商精心筹划的寒促活动更是根本无法实施。多家IT企业负责人均表示“在受灾严重的地区,我们的业务在那段时间基本处于停顿状态。”雪灾给这些IT企业在局部地区的销售造成的影响,恐怕比他们说的还要严重。因为除了销售的停滞带来的损失,这些IT企业还要承担大量的赔偿责任。那些没有在合同上签订“不可抗力”免赔条款的IT厂商,这次恐怕不得不忍痛“割肉”了。
以上海、苏州为核心的华东地区是全球IT硬件产业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上游的芯片、硬盘、主板、显示屏等关键零部件厂商,以及全球前十大笔记本电脑代工企业,均在此重点布局。但产业链的这种完整性,在沪宁高速,上海虹桥、浦东机场因受阻大雪而大面积停运后,露出无奈和尴尬。IT零部件及成品供应商的出货,无论地面运输、海运或空运,均不同程度受阻,有些IT企业的工厂也因此而停产。
IT工厂的停产,除了因天气导致零部件供应缺乏保障外,现有的产品交付也出现困难。虽然高速公路很快恢复了通车,但更多只能缓解内陆交货压力,面向出口的企业,由于港口与机场方面的输出情况恢复缓慢,华东IT产品的出口不容乐观。产能的下降也使得灾情过后的货品难以满足需求。
一些主要市场集中在北方的IT企业也有很多将南方作为产品生产制造基地,这次灾难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进货渠道和交货周期。而这些IT企业是否应该考虑打造“双基地”呢?即通过设立南北两个生产基地来避免灾难。
一年前,英特尔一座斥资25亿美元的12英寸芯片工厂就在大连落户。而早在2003年,“振兴东北”计划刚推出时,时任英特尔CEO的贝瑞特访问沈阳时就曾表态,英特尔将以芯片产业技术参与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目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英特尔的入住表明,东北,完全有能力支撑高新技术IT产品的生产制造。
此次雪灾,相信有更多的IT企业会登陆东北的土地,详细考察那里的现状,从而考虑建立“东北工厂”。即便以后再没有“灾难”,在东北等北方IT市场需求逐年增长的情况下,设立“东北工厂”无论从运输周期、扩大产能方面,还是从解决就业、拉动内需方面,都是一举多得的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
雪灾力促信息化提速
这次雪灾带来的危害表明,我国面临的信息化发展问题仍然很多:基础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低,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突出;三网融合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不高;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尚须完善等等。另外,科技抗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在刚刚召开过的“2008中国IT市场年会”上,提出了“产业生态整合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主题,也将“融合”作为最重要的话题之一。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在会上表示:“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创新和融合的趋势非常明显,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的融合,软硬件的融合,制造业与软件业的融合催生了很多技术和应用模式,同时各个产业领域的边界区域模糊,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对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技术的融合方式特别是从技术、网络和服务方面的融合,已经催生了新的应用模式,比如制造业与互联网内容提供的融合,这使得运营企业可以联合进行服务,产生新的产业组织模式。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强大的能力使产业结构优化。
雪灾过后,我们蓦然回首,未来中国市场发展的机会将继续源于产业的融合与创新。面对需求的融合与变迁,单一企业、甚至单一产业链主体已经很难在日益融合的市场中持续保持竞争优势。超越产业链,整合产业生态资源,创新变革企业商业模式,正逐步成为IT产业的主旋律。在经历了年初雪灾的磨炼后,2008年IT业界必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和更为深刻的变革。
相关链接
雪灾推动基础行业信息化
灾后重建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各大基础行业迎来了巨大考验后新的发展起点,暴露出的种种不足也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大、更具体的需求。
交通信息化:考验引发变革
春运期间庞大的客流量以及恶劣的天气对于我国的交通系统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交通部门正积极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缓解交通压力。随着我国交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售票系统、应急系统、调度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各种信息化手段开始显现出功效,协助春运安全、高效运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春运期间交通系统的压力。
另外,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兴的购票方式正逐渐被大家认识并使用。信息化不仅提高了我国交通系统的工作效率,促进了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也为各交通部门的内部管理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电力信息化:建设高峰将到
电力改革改变了市场竞争格局,改变了价值链模式,最终要求企业改革自身的管理来应对各种变化。电力改革最终也会影响到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好的服务质量、最低的服务成本向用户提供服务是电力行业信息化首先要实现的目标。电力行业重点建设的内容包括: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效率、降低成本的ERP系统与EAM系统,支持客户信息管理与分析的CRM系统,全面提高价值链竞争效率的SCM系统等都将纳入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