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总裁王晔“我们希望成为一名并购者”
———访微创总裁王晔
2002年成立当年就实现盈利,4年规模扩大了15倍并跻身“中国软件企业外包20强”。作为微软在中国最重要的投资项目和上海市政府重点投资企业,微创软件的成绩颇令投资方满意。
软件外包市场被喻为“未来5年最赚钱的行业之一”,赛迪顾问的报告称,2005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9.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45.3%。预计到2010年这个市场将达到70.28亿美元的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0.2%。但是目前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普遍不成规模,低层次的价格竞争比较普遍,因此对企业而言,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不断壮大自己,要么被人吞并。在微创软件4周岁生日之际,公司总裁王晔接受了上海证券报专访。这位曾在公司成立之初定下了“5年上市”目标的美丽女总裁表示,成为“并购其他公司的企业”是微创的理想。
不仅仅为微软服务
记者:6月份,微创与以色列著名的安全软件企业阿拉丁签订合作协议,是否意味着开始代理微软以外的产品?微创是否准备进入安全软件市场?
王:微创一直是微软的一个大经销商,我们想把这种非常好的经验模式延伸至与别的战略伙伴的合作中。我们并不是阿里丁单纯的经销商,而是在产品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服务,准确地说应该是阿里丁的“增值经销商”。同时微创也在和别的安全软件企业合作,因为这种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记者:微创过去都是服务于欧美市场,但今年2月份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上海微创大宇宙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始涉足日本的IT外包,现在日本的业务情况发展如何?未来还有什么计划?
王:与欧美市场相比,中国与日本在软件上的合作更早,而且日本目前正大量更新换代其业务,但日本本土的IT服务显然是不够的,我们正是看准了这样的机会。作为一家服务公司,与客户的沟通尤其重要,于是我们就成立了一家专门的公司。
“微创之道”
记者:微创的客户有哪些?
王:我们的客户可以分为三类,大部分还是外企巨头,然后是金融、电信、电力等行业的公司,第三就是政府客户。其实中国的客户还没有成熟,对IT服务的概念还很模糊,大多数客户认为判断、界定和评估服务没有标准化。但在充满挑战的时候恰恰又给了我们很多机会,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记者:微创的竞争对手有哪些?
王:软件外包在中国显现的是刚起步的态势,但我们把眼光必须放得长远,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给自己定位。在中国,其实竞争还不成熟,杀价竞争还比较盛行。我们也希望有好的竞争对手,因为好的竞争对手能激励我们创新,但如果是恶性竞争的话必然会伤害整个产业。
记者:同质化竞争是许多企业面临的问题,对IT产业来说也是如此。微创如何实现差异化,体现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价值?
王:先进的技术固然重要,但不是最关键的,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做事的方式,比如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科学的管理方式,我们为此引进了最先进的管理软件。这些才是微创的竞争力所在,我们把它称为“微创之道”。
规模化经营
记者:有人说,软件外包竞争到最后就是规模之争,微创是否还会扩大规模?
王:4年前微创刚成立的时候只有70多人,现在已经有超过1000人的规模,我们还会保持这样的发展,希望在第二个三年的时候我们的人数再能翻番。2006年,微创的营业额有望达到2.4亿元,2008年年底前,希望能达到4亿元以上。
记者:与印度软件外包企业相比,您觉得中国公司的差距在哪里?
王:差距还不是一点点。印度公司现在也在中国开展业务,我们明显感到“狼来了”。印度公司的规模一般都在万人以上,中国公司显然小得多。印度软件外包公司非常先进,他们发展的时间比较早,机遇好,比如遇到了“千年虫”,还适逢欧美IT业务外包最旺盛的阶段。规模大了,资金就充足了,因此很多印度大公司近两年还能保持每年50%的增长速度。但问题也不是没有,在他们急速扩张的同时,印度的人才必然会跟不上,我们本土公司还得努力修炼“内功”,我们在成本和人才储备上有优势。而且在中国市场,本土化的服务更受青睐。
成为并购者
记者:未来几年,外包行业肯定面临互相兼并,微创要么去并购别人,要么被人吃掉,微创会有哪种可能?
王:微创一直致力于平台建设,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希望成为一名并购者,而不是被并购者,不过这要求微创要跑得比别人更快。信心能够创造奇迹。当然这期间我们会用相当的激情去做事。
记者:作为股东之一得微软,未来对微创有什么支持?
王:微软近期不会对微创有增资的打算。不过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须得运用金融工具帮助扩张,因此,微创会考虑引进战略投资伙伴或者上市融资,但时间节点还不好说。如果选择上市,我们更倾向于海外上市,因为我们很多客户在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