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制造业外包作为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途径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体现更高层次分工地位的服务外包发展却相对落后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形势。这种状况不仅制约了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高,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产生了负面影响。
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突破当前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业的瓶颈,成为近日召开的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九届年会上备受关注的话题。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国家应尽快出台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服务外包业,激励企业的创新行为,同时强化市场规范及制度建设,使我国迅速成为全球重要的服务外包目的地。
我国在全球服务外包业所占比例还较低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据商务部外资管理司副司长林哲莹介绍,在IT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外包业有了大幅度发展。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载体形成了“三大集群”(环渤海产业集群、长三角产业集群、珠三角产业集群)、“东西映射”(中西部地区与东部三大集群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合作)的格局。
但相对于其他更知名的服务外包目的地,我国在全球服务外包业所占比例还较低。数据显示,全球离岸外包产值于2007年达到了600亿美元,而我国只占整个市场不到10%的份额。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作为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上的参与者,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也受到较大影响,产业的发展速度有所降低。
服务外包业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认为,尽管近年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较快,但一系列关键问题的存在正在妨碍着该行业的更大发展。
首先,我国服务外包业竞争力不足。我国服务企业由于发展时间短、底子薄,导致服务外包企业整体规模比较小,抗风险能力差,在服务外包方面经验欠缺,国际竞争力差,缺乏有实力的大型外包服务企业。印度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人数已经达到5万-6万人,而我国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只有几千人。
其次,服务外包相关的政策和环境相对滞后。我国服务业发展起步比制造业晚,更不用说相对于发展了几年甚至上百年的西方传统服务业强国。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服务领域正在逐步开放。与此对应的相关服务外包政策却仍是制约服务业外包发展的瓶颈,使一些产业、行业由几大公司所垄断,缺乏必要的市场活力。同时,政府政策的地域性和不透明性也增加了跨地区和跨国企业的交易成本,阻碍了大型综合的服务外包企业的建立。
再其次,企业创新意识薄弱。我国企业对创新的认识不足,习惯于通过营销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利润,满足于自己现有利润取得方式,缺乏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多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延缓了对新技术的需求压力,很多大公司把规模而非关键技术视为成长壮大的主要动力。同时劳动合同等方面制度的缺失使得企业技术创新人员过度流动,破坏了企业技术知识的持续性积累,间接地削弱了企业研发能力,进而不能使自己在技术上有所进步,承接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外包。
最后,政府的协调能力不足。我国政府在制定战略时没有充分考虑规模优势。国内服务业人才不集中,各个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没有得到充分的配合,产生了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如为了发展软件外包产业,我国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杭州、大连、成都、济南、长沙、西安、珠海建立了国家产业基地,然而这些基地发展参差不齐,产生不了规模效益。
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对策
林哲莹认为,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由我国所采取的政策决定的,因此,只要采取激励企业创新行为的扶持政策,同时强化市场规范及制度建设,正处在关键十字路口的服务外包行业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仍然有机会创造辉煌。
第一,政府需对服务外包企业提供金融、税收政策支持。林哲莹建议,应明确可享受鼓励政策的服务外包企业的条件,增加信贷、税收等政策支持。对符合离岸外包收入达到一定数量或比例的中小型企业,要有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或积极为其外包项目提供信贷和保险服务。
第二,激励企业的创新行为。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体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我国自身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技术进步,借鉴其他经济体外向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摆脱低端的外包产业和在技术上对国外企业的依赖。
第三,强化市场规范,注重信息安全认证。积极引导外包服务提供商通过相关行业标准认证,利用国际标准的普遍接受性,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地方政府可以采取补贴的方式鼓励服务外包企业申请、维护和进一步完善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认证、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认证、信息安全管理认证等服务标准国际认证。并支持取得国际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国际市场开拓活动。
第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是服务外包得以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外包服务的竞争力、附加值和适应高端服务委托的需求。由于世界各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差异以及新技术的影响,我国知识产权法尚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逐步建立健全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例如高新技术条件下专利主题范围、专利性、专利国际申请的语言与程序、集成电路、多媒体、数据库、万维网的知识产权问题。
第五,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可以通过高校国际招生和移民政策来吸引外国优秀学生和科技人才,吸引高水平人才的加入。另一方面,应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