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黄金时期。总的来说,我们体会最深刻的是这两个问题:我们何以在高校中立足?我们何以壮大?这里的壮大不仅是人员的壮大,更重要的是工作如何能发展壮大。
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要以提升服务求生存。牢记网络信息中心是服务部门,如果服务部门找各种理由不服务,注定要被淘汰,因此要不断提升服务;第二,发展是主流,我们要融入主流谋发展。网络信息中心的工作要充分融入学校的主流工作中去。学校的主流工作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主流,如何融入学校的主流工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从这个主题出发,我们集中讨论三个问题。
第一,服务内涵与主流本质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服务?什么是主流?主流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服务需要提升?
第二,如何通过技术推动与需求牵引提升服务价值。服务价值如何实现?我们既要懂技术,又要懂需求,那么我们就要依靠技术推动与需求牵引。
第三,信息化工作的核心如何融入教育事业主流中去。
服务内涵与主流本质
对于不懂、不明白的事,现在人们都通过网络寻求答案。这意味着我们师生对网络的需求已经呈现多方位、全时段的特点。那么,我们做的工作是否能真正满足师生的需求?我们到底需要为师生提供什么服务?
首先,我们要为师生提供网络基础建设,包括互联网应用、电子邮箱等;其次,要提供信息化应用服务,包括新生报到、网上选课、离校服务、面向教师的课题申请、校园一卡通服务……总体上,大多数学校都能提供这些服务。那么,这些服务是否能满足师生的要求?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服务范围能不能继续拓展呢?答案是肯定的。
以浙大为例,我们认为与浙大有关的人士我们都要为他们提供服务。我们初步做了一个统计,按照每年学生10万人计算(包括成人教育),与浙大直接相关的人员就有50万,这个数字将在今后几年内上升至100万,如何为如此庞大复杂的人群提供信息服务?在信息化服务中,我们对校友关心了多少?当校友离开学校时,他还有多少渠道能了解浙大?当学生离开浙大去别的地方进一步深造,想在学校开成绩单时,是否能通过网络实现?作为信息化人员,我们跟科研处、保卫处、教务处联系了多少,做过什么?如果觉得好像没做过什么,也想不起来做过什么,这就说明还有很大的服务空间。
另外,服务的内涵还需要丰富。 虽然我们提供了教务选课系统,也通过了评估,评价还不低,但价值在哪里?我们做的服务还很不够。比如选课系统,新生家长帮孩子来选课,最后还是选不上,不知道怎么选,或者甚至于退课,那么你的选课系统的价值在哪里?
看看这些,可以发现我们远远没有做到本该做的事情,所以说我们的服务是有很大拓展空间的。我们给校长书记做报告说我们所做的工作已经覆盖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校安全、管理、宣传、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但扪心自问真的是这样吗?所以,我们发展服务绝对是有空间的。
高校主流是什么?应该把学校信息化的发展作为我们工作的起点与终点,这就是主流,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主流的本质。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学校核心任务,结合联络发展、文化宣传、平安校园等重要工作。如果我们的每项工作都围绕这一点,那么我们离主流也就不远了。
信息“化”不够、位置尚处边缘,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现状。信息化关键是“化”字。比如水油混合,上下震荡,看不到水,也看不到油,才是化。信息化如果有形,那不叫化,无形才是化。真正的信息化应该在每个部门工作评估时,每个栏目中都应该有信息化的指标。这样,主流的本质也就明显了,就是支撑高校事业主流,才能突出信息化地位。各类信息化应用应当根据学校发展而发展,并且不断深化,这里“化”的本质就是业务的结合与超越。比如教务处的选课系统,是对业务的结合,但没有超越。结合了以后,提高的是教务工作人员的效率,但没有解决选课本身的学科自主学习当中的本质问题。结合是第一步,超越是进一步。只有结合,没有超越,是不够的。
技术推动与需求牵引——提升服务价值
服务要提升价值,那么怎样提升价值?要从技术的角度。我们网络信息中心的人员必须懂技术。信息技术需要活到老,学到老。需求也是一样,国家那么重视信息化建设,说明信息化建设是不断地改变的,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才能提升服务的价值。
首先,技术发展推动服务提升:新技术推动网络服务新应用:虚拟网技术、存储技术、身份认证、智能检索等,这些技术对我们的服务意味着什么?
举个例子,比如VPN。浙江大学有个说法:怎么建校园网,我们校园网的覆盖范围是要让全世界与浙江大学有关的人都可以得到服务,他们生活的地方必须把校园网连上。这里有人会说,这是不可能的。师生出行全世界的时候要使用校园网,如何实现?过去不行,现在可以了——采用VPN技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访问校园网。这个技术是对网络技术的拓展。
另外如存储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是教师移动范围的拓展。有些教师到学校参加重要的项目答辩,把资料落在家里了。如果学校提供存储服务,将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巨大的便利。校长讲过一句话,只要师生需要的东西,他都愿意投入资金来建设。浙大融资50亿就是为了装备紫金港校区,因为这是紫金港校区需要用到的。
最后提到无线网。浙大投了100多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资金,最近投了200多万仍然是其中一部分。无线网有什么用?如果每个学生手上都有便携式电脑,那么学校的教学模式将大大改变,学校就没有必要设置计算中心了。
用户需求如何拉动服务提升?教师对互联网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对我们的工作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在此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我总结一句话:我们的服务要从单点发展到全过程、全方位。
学生选课、精品课程在线......这都是单点服务。当单点服务堆积到一定数量时,就会产生口令记不住、系统不一样等麻烦。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全方位。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我们理了两条线,一方面是学生成长全过程,从高中考上大学,到毕业出国留学等;一方面是学生学习过程、上课、实验、实践、考试以及毕业设计等。
还有,教师如何得到满足需求的服务?新来的教师都有普遍的问题:校网账号哪里办?宿舍钥匙去哪里领,工资去哪里领?等到一个月后完成这些琐事时,已经觉得非常烦躁,对学校产生不好的第一印象了。但学校各部门也没有办法。作为信息化建设人员,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提升服务、拉动需求,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高校信息化要真正成熟必须走两条路:一是专业化之路,二是社会化之路。真正高技术的事情,要与专业化公司合作,年薪50万的高技术人才只会用一次两次,这时就不要聘用,而要合作,这就是专业化。好多能自己干但耗费大量人力资源的事情,我们也不希望自己做,要找外面公司外包,这是社会化。专业化与社会化才是提升服务的本质。
信息化工作的核心—— 融入事业主流
如何融入主流?首先要保证工作的基点,就是网络保障与设备支持。这点多数人都有共识。但是,我们需要成立学校各部门公共的信息中心,有人会说,我们是学校的直属部门,已经是公共的信息中心了。然而,事实是我们根本没有做到。浙大每个部门至少都有一位专门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人员,他们在做什么?可能都忙于查杀病毒、装网卡等琐碎事。浙大24个部门的信息化人员的业务如何融入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当中去?这就是我们要成立公共信息化中心的原因。
那么,信息化工作怎么做?第一是业务重组,业务的结合和操练要重组;第二是理念的更新;第三是手段的创新。这三点是我们真正的发展方向。比如迎新,迎新在过去意味着什么?迎新意味着新生背着行囊到学校来,在校内徘徊,不知道怎么办;迎新意味着校园安全有更多风险;迎新意味着交通比以往更差……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而信息化迎新无非是告诉学生今天开始是大学生了,要开始大学生活了,其他所有事情,一张校园卡就可以解决。整个报到过程不超过15分钟:所有的床具、书本已经放在新生的宿舍了,新生有空可陪父母去西湖逛一圈了。这时候,学生可能会想:高考考不进清华北大,但庆幸有浙大这所好学校提供了这么好的服务,一定要好好珍惜,这就是理念的转变。离校也是这样方便,我们有电子离校单,网上盖章,节省了大量时间。抓住“迎新”、“离校”一头一尾,满怀信心进浙大,高高兴兴离浙大,这样的学生理所当然成为了好校友。有了这些服务,学生对学校自然产生良好的感情,这就是学校的人文关怀。校友工作、对学生的培养工作也是学校的一项主流工作。
高校信息化的道路是漫长的,也会是曲折的,但只要我们立足于为广大师生服务、积极融入高校事业发展的主流,相信信息化的明天会更美好,我们事业的前程将是一片光明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