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服务热线: 400-610-7333

[MA 运维]IT企业掘金教育市场 2007-07-10 09:03  作者或来源:unknow

合作、开放、共享、创新……面对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IT企业必须能深刻把握教育行业具体需求,更为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效果,提供最全面的服务才会赢得更多的商机。

  近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承办的“2007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与会嘉宾广泛探讨了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创新的热点问题。来自IBM、微软、甲骨文、惠普等全球著名IT企业的代表畅谈了跨国公司与中国教育的合作情况。

  此外,本次大会还邀请了AMD、夏普、新中新、青果软件、合勤科技、安博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他们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企业进军教育行业市场的成功经验,展示了教育信息化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技术人员还向大家介绍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未来趋势。

  教育信息化市场空间巨大

  教育行业信息化市场为近几年来低迷的IT市场带来新的亮点,由于政府的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市场空间巨大。从行业市场规模来说,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市场将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扩大其规模。另外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深入、学习型组织的推广建立,会在更大层次上加大教育信息化行业的需求。

  据统计,2005年至2008年,国内教育信息化增长率会保持在7%左右。2006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达到创纪录的202亿元,比上年增长23%。据预测,今年我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近300亿元。目前,在各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进入全面普及的高速发展期,正催生着一批批以百亿工程、校校通工程为主的大批量教育采购项目。

  面对这样的大“”,没人不心动,各个IT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纷纷启动作战计划。据了解,联想此前发布了面向教育的软、硬件产品,同时提出服务教育的全新模式;同方、浪潮等厂家也先后在自身主要产品的基础上,依据教育行业的特性与需求,推出了适合教育行业的PC,为产品拓展了生存空间。

  教育信息化给IT企业带来机遇

  从国家的“十五”计划以及为实现教育信息化所推出的信息化工程和决议,如1998年“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0年“校校通工程”、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新课程改革、教师信息化教育等等,都为IT企业的发展构建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为教育信息化社会大环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06年之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是搭建基础平台,2006年之后,厂商已经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平台应用上。如果将基础平台比喻为厂商过去开发的一座铁矿,那基于平台上的应用就是一座可待挖掘的金矿。在高校园区网、图书馆网、宿舍网等网络基础平台相继建设完成这种思路引导下,贴近学校应用的实验网正在成为市场的新热点。除了实验室网络建设,很多学校开始建设“校园一卡通”,将几万名学生的吃饭、借阅图书、交费等信息都放在一个平台上解决。在学校教务方面,也引进了计算机管理,从排课到学生的录取、分班等,都可在教务系统中进行管理。

  从国外的经验看,发达国家99%的大学都已采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基于的教学方式已经给大学的教学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中国的高等院校早晚也会有这一天。因此,笔记本电脑在高校中的普及应用将是未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IT企业须把握商机

  对于教育信息化这一庞大工程带来的无限商机,国内IT企业应如何把握?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政策扶持力度的差别,导致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教育采购运作模式并存的现象,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区域不平衡,需求分化越来越明显。这就需要IT企业能够提供科学的方案和全面的服务,除了准确和科学的需求定位外,包括产品供应、售后跟踪服务等,也是我国特别是一些边缘地区信息化进程能否进一步推进的关键。

  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教育要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不可能也不应该“千篇一律”,而目前市面上许多厂商向学校提供的是与标准商用电脑相当的硬件,在软件、网络安全等方面都缺乏针对教育的完整解决方案。业内专家认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国信息化教育产业市场的发展将会在市场细化上大做文章,如专业化、个性化和差异化等。

  另外,软件建设是信息化教育建设后期的重点,今后信息化教育软件开发和咨询服务将成为各方厂商争夺的重点,各信息化教育商家应提早做好准备。

  总而言之,教育信息化中IT企业的角色不仅仅是硬件软件的提供商那么简单。IT企业只有在项目运营能力和产品品质上下工夫,才能真正地掌握教育信息化市场的未来。

服务热线:400-610-7333 | 邮箱:service@gpos.cn | 电话:8610-82564561/71 | 传真:8610-82564561-8025 | 京ICP备18017976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102号 Copyright © 2005-2025 Beijing Golden Point Outsourcing Servi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金支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